新聞周刊丨“長護師”上門來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春燕 李曉哲
“長護師”是干什么的?和醫療護理員、養老護理員、家政服務員有什么不同?
王芳入戶為楊先生服務
10月11日中午11點,王芳趕到她當天長期照護的第三位失能老人家中,為老人泡腳、洗澡、按摩……作為即墨大華社區衛生服務站的一名護理員,她負責著30多位失能失智的居家老人至少每周一次地上門照護工作。
王芳一邊幫老人洗頭一邊和老人嘮嗑
據國家醫保局公布的信息,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于2016年啟動試點,2020年擴大試點城市范圍,目前,全國49個試點城市參保覆蓋約1.8億人,累計超過235萬人享受待遇,累計基金支出超720億元,提供服務的定點護理機構約8000家,護理人員接近30萬人。與此同時,我國60歲以上失能老人已超過4200萬人,而專業化、高素質的護理服務人員供給嚴重不足,已成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
今年2月,人社部和國家醫保局共同制定的健康照護師(長期照護師)國家職業標準正式發布,也因此,王芳所有從事的這份工作從此有了專屬稱呼——“長護師”。
王芳協助老人起身
這份工作沒有訣竅
“自己的子女都沒有做到的,你給做了!”
“實在!干活認真,眼里有活兒!”
……
在被服務的老人家里,王芳不止一次得到這些夸贊和認可,可以說相當一部分是臥床老人的真情流露。在老人們眼里,王芳理解他們終日躺在床上、如暗夜行路般的感受。
王芳來照護楊先生
10月11日11點,王芳準時趕到即墨區潮海街道和仁社區楊先生家。80多歲的楊先生癱瘓在床多年,王芳作為即墨大華社區衛生服務站的一名護理員,每周為他提供兩次護理服務,這也是王芳當天服務的五位老人中的第三位。
進門簡單寒暄兩句后,王芳就一刻沒耽擱,利落地拿出工具包,擺出剃須刀、泡好提前調配的足浴藥包,熟練又小心地將楊先生從床上扶起來,幫他在輪椅上坐穩,然后緩緩推到客廳中,剃須,理發,泡腳,按部就班。
王芳在調試水溫,準備幫老人泡腳
“還癢不癢?”王芳一邊給楊先生泡腳,一邊關心地問。
看到王芳一直蹲在地上為自己調水溫、搓腳,楊先生有些心疼,不停地念叨著“找個馬扎坐著調”“歇歇再干”……楊先生的老伴兒則在旁邊一會兒遞個凳子,一會兒端上杯水,感謝的話沒停下。
王芳在給老人搓腳
泡完了腳,就是給老人洗澡的“大工程”。
王芳先試了試衛生間的水溫,才把老人推進去,幫著脫下衣服,挪到洗澡椅上,等不及自己把氣喘勻,就開始給老人沖洗起來……擦干、幫老人穿上浴袍,推出衛生間、挪到床上,整個過程不到30分鐘。王芳說,這個時間最適合,時間長了老人會累,“不能洗完就直接給老人把衣服換上,要先在床上暖和一會兒,防止老人受涼感冒。”如果王芳不說,很多人是不會注意這些細節的。
的確,這份工作要注意的細節太多了,很多時候已經超出了照護的范疇。
就拿楊先生來說,他一直被便秘困擾,排不出便就借助藥物,久而久之產生了藥物依賴。他的老伴兒很反對用藥,覺得“是藥三分毒”,為此,老兩口不知道起了多少爭執。王芳遇到后不僅兩面勸和,還專門學了防便秘的護理方法,每次護理時都會幫老人按摩肚子消除便秘,更把按摩手法也教給了楊先生的老伴兒,老兩口此后再也沒為這事兒吵吵。
“每個老人的需求都不一樣。”王芳不善表達,但再累,面對老人時總是帶著笑意,“吃喝拉撒、妝容等日常照護要管,有的兒女不在家要幫著做飯喂飯,洗洗衣服,身體疼痛地就幫著他康復訓練、按摩……”
“說這是工作,但又不僅僅是工作。老人需要我們,我們干時間長了也覺得不能辜負他們。真是跟對待自家老人一樣。”如今,王芳照顧著30多位失能失智的居家老人,各家各戶的情況都不一樣,但在她看來,這份工作沒有什么訣竅,就是要實打實地干,“隨時和老人溝通,哪里不滿意的就再干,直到老人滿意為止。”
中午12點,從楊先生家出來,顧不上吃午飯的王芳又邊找地址邊設置導航,開車前往下一家服務對象。
“我這車技也是被逼出來的。”她笑著解釋道,自己之前不會開車,方向感也不好,但需要服務的老人太多了,為了節省時間,硬是逼著自己把車技也練出來了,“約好了就要準時到,不管刮風下雨,從不失約。”
在家拿婆婆練手
今年37歲的王芳,從2015年接觸養老行業至今,即將滿10年。
10年前,她還在一家服裝廠操作平車機,趕制服裝的時候,哪會想到自己將會常年跟不能自理的老人打交道。
王芳初中畢業后,十六七歲就進廠打工,由于常年低頭干活,20歲出頭頸椎就出了問題,這讓她逐漸萌生了轉行的想法。“這時剛好老家有嬸子說可以去做養老,這個行業挺不錯的。我就想著,自己家也有老人,將來也要照顧,現在學點技能,說不定以后也能用上。”
但是在她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還是遭遇了一些反對的聲音,“家里人觀念比較傳統,覺得伺候人不體面。我丈夫也擔心,覺得干這一行會太過勞累。”
在家人的反對和質疑聲中,王芳認準了,入了行,并堅持下來。話雖簡單,但背后如何填滿近10年的艱辛,也就只有她自己默默消化了。
2015年,王芳考取了養老護理員五級職業資格證書,算是拿到了入行的敲門磚。
等進入這個行業后,王芳發現,養老院的情況各異,有的離家遠通勤時間長,有的經常上夜班導致難以兼顧家庭……她先后經歷了3家養老院,直到去年10月份,經同事介紹,來到大華社區這家開展居家照護的定點長護服務機構,成為一名護理員,開始就近入戶照顧失能失智老人。
“第一次給異性老人洗澡的時候,我還不到30歲,當時心理上也是過不去,很長時間都接受不了。”如今,別看老人們都夸王芳干活麻利又細致,但她也是一道道坎兒跨過來的,光是克服給異性老人洗澡的“心理關”,王芳就用了整整兩年。
邊干邊學,每次有鍛煉成長的機會王芳都不放過。今年9月,青島市首屆長期護理保險行業職業技能大賽舉行,王芳勇敢地報了名。
為取得好成績,王芳在家拿婆婆練起手,比如翻身、扣背促排痰、為老人穿脫衣服等項目。婆婆也很支持她,陪著一遍又一遍地練,不厭其煩。后來,“5歲的小兒子都看會了”。
“在小兒子眼里,我的形象很高大,他說媽媽照顧人很高尚。”王芳欣慰地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眾多護理高手中,王芳的表現讓評委眼前一亮,取得了大賽護理組第一名的好成績。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長護師這支隊伍中,王芳也做起了領頭人,傾囊相授。在帶教護理員的時候,她會幫助大家提前做好一些心理建設,讓大家在干的過程中慢慢看,慢慢學,一點點地去接受,傳授和老人相處的技巧,設身處地地為老人著想,以及怎么平衡壓力。比如,如何協助異性老人大小便,她像當時帶自己的師傅一樣,先是讓新人在門外看著適應,覺得問題不大、可以接受的時候再去處理,這樣幫助新人一步步成長起來。
每天,王芳總感覺自己有忙不完的事兒,“還是人太少了,需要更多人加入。”
利用“優勢視角”
“你不知道那段時間我是怎么熬過來的,感覺天都塌了……”一位失能老人的家屬說著說著就抹起眼淚,王芳的出現對他們來說,像是穿透生活厚重烏云的一抹暖色。
王芳扶楊先生下床
在王芳護理的老人里,有一位是突然失去行動能力的,本來還能出去打個短工,結果一夜之間成了植物人。痛苦不只在突然倒下的老人身上,焦慮、疲憊等各種負面情緒也一起襲來,壓得整個家庭喘不過氣。更讓人焦心的,是之前請的護工嫌照顧老人太累太臟,很快就辭工了。家屬每天守在老人床前,不知如何應對,發愁接下來的日子該怎么過下去?
“很理解,什么人遭遇變故都沒心情收拾家。這樣的老人和家庭見過太多了。”第一次走進這個家,王芳把老人凌亂的家里里外外打掃了一遍,然后把老人日常護理做好。這一切讓家屬心態轉變了不少,主動配合起王芳照顧老人。王芳也能準確捕捉到他們的顧慮和困惑,會抽出時間教授一些簡單的護理常識,“他們說,跟我說說話心里也痛快不少。”
但是,王芳面對的不只是傾訴,也有抱怨。有老人長期臥病在床,心情抑郁時會沖王芳說幾句難聽的話。
“這是老人一直癱著不能動,感到孤獨了。”王芳也不惱,還利用“優勢視角”的方法勸慰老人多看看自己好的地方,引導老人往好處看。“優勢視角”,是她為干好工作自學心理學時學會的方法。她會安慰老人,干完活會陪著他們坐坐,聊聊天。
也有老人和家屬會比較“刁鉆”,但王芳不把他們說出口的難聽話放心上,受了委屈也不表露出來,“試著先去理解他們吧。太委屈了就自己想辦法調節,自己吃點喝點,或者看點快樂的小段子,過后就忘了。”
王芳坦承,原先在工廠干活是按件計酬,節奏快,也導致她的性格風風火火、毛毛躁躁;現在被工作打磨出了耐心,遇事也不慌了,無論遇到什么樣的老人,她都能心態平和地做好自己的服務。
“我護理的老人很多都是在生活上失去了一部分自理能力,臥床的占多數。有的沒有條件去養老院,有的對養老院很抵觸,覺得沒有在家自由。”王芳因此愿意傾聽老人的想法, “老人們是孤獨的。有的老人兒女都上班,自己就經常在院子里一坐一天,不說一句話。我一去,她看到了就很開心,每天盼著我來。”
每次王芳要走的時候,老人們都很不舍,再見面的時候,會專門把自己新得的小玩意兒送一份給她,“時間長了,處出感情來了。”
觀察>>
至少3萬人在干這個活兒
最近,王芳正準備“長護師”資格證的考試,爭取早日拿下,更好地滿足行業的專業要求。“工作內容跟以前差不多,更規范了,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為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今年2月2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醫療保障局聯合頒布了健康照護師(長期照護師)國家職業標準,“長護師”成為新工種,有了明確的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緊接著,各地推動這一標準落地,紛紛開展相應的培訓和資格認定工作。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青島市長護險制度已覆蓋全市934萬城鄉參保人,長護險制度實施以來,累計支付長護險資金53億元,為13萬失能失智人員提供政策與服務保障,初步破解了“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社會化照護難題。另一方面,長護險的實施也帶動了長期照護行業的就業創業。截至去年底,全市定點服務機構900余家,其中80%以上為民營機構,備案照護人員近3萬人。
“是真心喜歡。”談及自己所從事的“長護師”這個職業時,30歲的田東梅脫口而出。田東梅2017年畢業后在家鄉菏澤單縣的一家公立醫院當護士,不久后,追隨愛人來到即墨從事起長期照護行業,在這個領域一干就是6年,“一開始也不知道養老院是什么樣的,接觸下來發現,跟自己想象的一點也不一樣,老人們都很可愛。慢慢地我發現,不是老人離不開我們,而是我們越來越離不開他們了。”
田東梅在陪老人嘮嗑
“拿真心換真心吧。”田東梅說,有的老人甚至連自己是誰都忘記了,但只要給他們一個微笑,就能給予充分的信任。在他們那里,愛與陪伴都是雙向的。
田東梅帶領老人做手指操
讓人欣慰的是,不少年輕人也愿意進入這個行業。2002年出生的周燕燕,就認為“長護師”這個新職業的前景很廣闊。
即墨區段泊嵐鎮東章嘉埠村的老人周先生平時都是插著尿管,這一天尿管突然堵了,一個電話打過來,周燕燕第一時間趕過去幫忙疏通。
周燕燕
2021年從青島市衛校護理專業畢業后,周燕燕就毅然選擇回到家鄉從事長期照護行業。別看她外表柔弱,但干起工作來干脆利落,一年到頭在家、單位和一百多位失能老人的家中穿梭著,最多時一天能服務近25家。
周燕燕說,她服務的這些失能老人平均年齡七八十歲,有的長期臥病在床,大多都散居在農村,子女在外忙于工作,拿藥、看病都很不方便。
為老人做動態心電圖
工作場所不固定、一個女孩子單獨入戶不安全……家里反對她干這一行的聲音很強烈,但她還在堅持。
考慮到村里的路不好走,有家屬會出村早早等著接她;夏天天氣炎熱,還會有老人家屬備好冷飲等著她……“暖暖的,很感動,被認可了很開心。”周燕燕說。
為老人測量血糖
作為一個新崛起的工種,“長護師”行業有十分巨大的缺口,需要像周燕燕一樣的新鮮血液不斷涌入……有護理機構負責人表示,目前急需年輕且富有愛心,并且能熟練掌握各種照顧老人技能的人才,“目前各大長護險委托經辦機構都在大量招聘,平均薪資也給出五六千元的標準,福利待遇完善。”
但作為新工種, “跟家政護理員相比,‘長護師’服務的對象主要針對重度失能、失智的人群,會更辛苦一些;掌握的專業技能需要更扎實一些,面對那些有多種慢性病的、骨質疏松的、高血壓的人群也要求能靈活處理。”青島市長期照護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紀斌說,根據參保類別不同,家屬只需負擔醫療和照護費用的10%至25%,其余均由長期護理保險基金支付,因此長護師的服務要嚴格符合長護險的規定。
田東梅給老人洗腳
據介紹,農村地區長期照護資源匱乏、專業性不高是困擾行業發展多年的全國性難題,在青島,“長護師”的針對性培訓也已經展開,并持續向農村地區傾斜培訓資源,組織高水平師資走進鄉鎮開班授課。今年8月中旬至9月上旬,由青島市長期照護協會組織的2024年青島市長護險護理員照護技能培訓第14到19期開班,來自七區三市的近300名長護險備案照護人員分批參加了培訓和技能評價考試。值得一提的是,6期培訓班中有4期開在農村地區,參訓學員當中農村護理員約占65%,越來越多的農村護理員通過規范培訓、考試合格后持證上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