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周刊|8歲“捏泥”女孩和父母的慢養哲學
想象一個能用超輕黏土完成精細度堪比大師手辦級別作品的8歲女孩的樣子——
她生于一個藝術特長之家,父母至少一人從事相關工作,在基因優勢與環境熏陶下,兩歲便展露天賦。父母因而不遺余力,傾其所有財力與資源重點培養。她自幼師從大家,泥耕不輟……
放棄那些刻板印象吧。毛妮兒不符合以上任何一條描述。
這個周末,毛妮兒在菏澤牡丹園寫生。(受訪者供圖)
她在青島一所普通公立小學讀二年級,爸爸從事醫美行業,媽媽全職在家育兒。沒什么大師,也不存在嚴格訓練。她是一個普通小孩,喜歡畫畫,不喜歡數學,喜歡逛公園,不喜歡寫作業。
自兩年前起,毛妮兒在家做黏土手工的視頻被媽媽陸續分享在社交媒體,幾度引發熱議,獲贊成千上萬。網友們稱她“天賦異稟”,媒體采訪紛至沓來,媽媽張彩虹積極回應:捏泥是自學的,這件事的意義是,“孩子能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很酷”。
在父母眼中,毛妮兒只是一個孩子。愛玩兒,好奇,擅長觀察模仿,喜歡嘗試新鮮事物。像所有小孩一樣,她會因為要出門旅行而開心,因為考試沒考好而大哭。她收拾房間沒有耐心,但畫起畫來幾個小時不抬屁股。
“什么是孩子?這就是孩子。”張彩虹說。
為了玩兒
直到來自陌生人的贊譽潮水般涌來,張彩虹才后知后覺地確認了一個想法:或許女兒真的在某些方面擁有天賦。
如果非要為毛妮兒如今凸顯的藝術天賦找到基因出處的話,張彩虹認為一定來自丈夫。夫妻倆都沒學過美術,工作內容離藝術行業更是十萬八千里遠,但丈夫明顯比張彩虹更有天分,“照著圖就能畫出來,可能比普通大人畫得更好”。
比起所謂天分,張彩虹覺得,也許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是愿意花時間陪伴孩子的爸爸。只要下班早,就帶著毛妮兒一起做手工、畫畫。不久前,張彩虹為毛妮兒新買了一套彩鉛,爸爸立馬邀請孩子積極嘗試:“咱們一起去畫那個彩鉛的畫吧。”
以親子陪伴的方式,這些年來,他們一起做了很多探索:油畫棒畫,丙烯石頭畫,戶外涂鴉,以及黏土手工。“就是為了玩一玩。”張彩虹說。
張彩虹的社交賬號上記錄著毛妮兒最早的一個黏土作品:一把五顏六色的水果糖葫蘆——制作于毛妮兒3歲那年。因為丈夫工作原因,彼時一家三口生活在西安。
張彩虹記得那時天黑得早,她和丈夫都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機,為了打發睡前的空閑時間,丈夫就陪孩子做黏土手工。爸爸捏泥,毛妮兒也跟著搓圓球。糖葫蘆是簡單易上手的作品,只需搓圓就可以,因此,在當時,任誰也無法將那個粗糙的初級作品和天賦聯系起來。
毛妮兒的黏土作品。(受訪者供圖)
但毛妮兒對捏泥的特別鐘愛早早顯露。因疫情不便出門的日子里,她享受父母的用心陪伴。有一天,毛妮兒邀請父母:“我們一起做個作品吧。”于是他們從網上找了一個蛋糕的圖形,三個人照著圖紙合作完成了一個黏土蛋糕。
第一個蛋糕之后,毛妮兒又做了上百個蛋糕。沒用多久,她不再需要圖紙,創意從腦子里冒出來,爸爸媽媽的角色也逐漸從主導者退后到“打下手的”。
持續規律地做黏土手工始于2022年6月。張彩虹為女兒設定了一個“挑戰完成666個作品”的小目標,初衷僅僅是一個模糊的念頭——“有個事情去記錄,去堅持,就是這么想的。”
對一個孩子來說,666是個宏大的目標。她的創作時斷時續,最久的時候中斷了一個學期。“她去玩別的東西了。”張彩虹回憶,“戶外寫生,爬山,踢球,畫石頭,畫了好多好多石頭……”
張彩虹清晰地記得2022年的圣誕節。那天毛妮兒一時興起用黏土做了一個圣誕主題的作品。久不上手,有點生疏,作品不夠完美,但那是一個轉折點——黏土手工的愛好又拾起來了,666個作品的挑戰可以繼續下去了。
如今,張彩虹發布在社交媒體上的作品序號已經排到了244。
沒有高瞻遠矚和深謀遠慮。事情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孩子在玩,父母在陪伴,在等待。
野生探索
自從去年第一次登上短視頻平臺的熱門榜后,張彩虹才開始認真復盤女兒的成長。“沒有刻意培養,順其自然的”,她反復對媒體解釋。也反復在記憶里尋找女兒成長過程中與眾不同的蛛絲馬跡。
沒有專門學過做黏土手工,但毛妮兒擅長手工創作并非毫無根據:她愛畫畫,每天都畫。
因為過于沉迷,張彩虹曾擔心她的視力,刻意控制過一段時間,后來又反思,“好像是扼殺了孩子的天性”。想到視力上的消耗可以通過其他戶外活動補償,從此便不再限制,“她想畫就畫吧”。
上幼兒園中班時,毛妮兒曾上過一個以激發創意為目的的繪畫班。這是她迄今為止接觸過的唯一與藝術相關的專業培訓。課后老師總夸毛妮兒畫得好,但在張彩虹眼里,“那個畫畫班的孩子都畫得挺好的”。天賦似乎還無從談起。
在繪畫班學習一年后,課程因疫情中斷。毛妮兒短暫的藝術培訓生涯就此結束。停課后,她曾熱切表示過想要繼續學習畫畫,于是張彩虹帶女兒四處試了很多課,但始終沒能找到適合的。張彩虹擔心不適合的課程反而會影響孩子的發展,報班計劃因此擱置。
大部分時間里,毛妮兒在野生探索。
毛妮兒的黏土作品。(受訪者供圖)
3歲那年的父親節,她用水粉畫了一幅爸爸扮成超人模樣的肖像。去年教師節,她畫了一張精致的賀卡送給老師。她習慣用畫筆表達感情、抒發情緒。每天放學回家,會帶一張手繪小紙條塞進媽媽的衣兜里。五顏六色的小紙片,張彩虹攢了厚厚的一沓。
令張彩虹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10月,毛妮兒去中山公園寫生。她盤腿坐在自己的鞋上,畫下了公園里盛開的菊花。張彩虹隨手拍攝視頻并發布出來,簡單粗糙的剪輯,點贊量超過3萬。
“那一刻,我覺得,她好像確實畫得挺好的。”張彩虹恍然大悟,“很多人都能照著圖畫畫,但寫生好像確實挺難的。”
她開始有意識地總結女兒的優點。
她善于觀察。人們穿的衣服,生活里的一切細節,大人注意不到的地方,她都看在眼里。那些源源不斷涌現的創意或許就來自這些積累。
最近讓毛妮兒引發關注的時尚黏土娃娃系列,全部來自腦子里的本能想法。這些娃娃衣著精致時尚,發型講究,配飾和身上背的包包也經過精心設計和搭配,并且,“沒有重樣的”。既是黏土手工,也是服裝設計。動手前,她連草稿都不打,“感覺來了”,就去做。
她喜歡去花鳥魚市場。“都是一些老人愛去的地方”,張彩虹調侃女兒。
她興趣廣泛。對所有見過的非遺項目感興趣,會自己找手作類紀錄片觀看。她夢想著去看看江西的燒窯瓷器,去學習木雕。
“可能因為我們沒有那個條件讓孩子見識更多,如果她都能看到,是不是會更厲害?我常常這么幻想。”張彩虹說。
毛妮兒的工作臺。兩年半來,她已經完成了三百多個原創黏土作品。(受訪者供圖)
不規劃的哲學
因為黏土手工,毛妮兒在全網擁有十幾萬粉絲。去年開始,她已經因為手作特長成為校園里的小名人。曾跟著老師出去參加作品展出活動,收到過校長贈送的黏土作為激勵,還受邀去青島杯子博物館參展。
因為有趣,她曾帶著黏土手作去公園里擺攤義賣,最高的一次收入有140元。但賺到錢的快樂是瞬間的,回家后她傷心了很多天。
“自己花時間做的,每一個都是孤品,賣出去了就再也不能復刻出來一模一樣的了。”張彩虹理解女兒的心思,從此義賣活動只賣簡單的作品,有人花錢找女兒定制,都被她婉拒了。這些年積攢的三百多個作品,都被她收納在柜子里。
關注度,榮譽,流量,以及潛在的商業價值,這些不是最初的設想,也不會納入未來的規劃里。
“初心就是記錄生活,看著她一天天慢慢長大,不一定最后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賺多少錢,等她以后回頭看,媽媽陪你這么多年,記錄下來這些,就挺好的。”張彩虹說,“當你刻意把這個事情變成利益,初心就違背了。”
網絡世界的喧嘩女兒還不懂。但流量依然是有價值的。“只想讓她知道,好多人喜歡你,你真的很厲害,但不是一下子就很厲害,而是因為慢慢堅持,每一次的付出。”張彩虹說。
毛妮兒的黏土作品。(受訪者供圖)
她用自己的方式支持著女兒。她們一起試了好幾種黏土,找到傷害最小、最好用的那幾款。為了保護視力,她將女兒每次做手工的時間控制在半小時內,因此一個作品要兩次才能完成,一周只出兩個作品。“也不是別人以為的每天埋頭苦干。”她說。
數學不好,可能是毛妮兒的小世界里最大的煩惱。她常常因為考試錯了太多題而委屈落淚。“但她真的很努力,如果碰到不會做的數學題,會抄個小紙條拿回來問我。她想去把題做好。”這樣積極的態度讓張彩虹欣慰。她沒有執念,孩子學習上的弱點也被她寫進視頻文案里,當作段子消解掉了。
比起學習,女兒在手作創意上想法無限。前幾天的早晨,她對媽媽說:“家里還有3個娃娃頭,做完這3個以后,我就要開始做點其他款式了。”她最近愛上了盲盒,計劃開始設計自己的盲盒系列。
相比一個宏大的規劃,張彩虹談了更多的初心、喜歡和行動。
上周的一天,女兒提出要去菏澤看牡丹,寫生,張彩虹立刻訂票,周五下午就動身。為此,她特意去找老師幫女兒請了半天假。小學二年級,請半天假又有什么關系呢?
出發前一夜,毛妮兒期待極了,她用黏土做了一個穿著漂亮衣服,拉著行李箱即將去旅行的小女孩。
“她會把這個事情慢慢堅持下去。她應該是很喜歡這種感覺吧?”張彩虹說。
(半島全媒體記者 牛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