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韓金惠
在各自媒體平臺,經常有這樣一批稿件,它們頂著“百萬閱讀量”的光環,卻被人指責內容抄襲、標題黨以及低質。這些爆款文章的背后,是一群專門的做號者,他們有的單打獨斗,有的團隊作業。他們能在幾十分鐘內炮制出一篇爆文。這些文章更像是從高效流水線上制造出的產品,鮮有思考和普遍意義上的原創。(4月10日《新京報》) 自媒體時代,給了那些能寫會寫的原創作者無限可能的平臺,也讓一些抄襲拼湊、粗制濫造者充斥其中。同樣是出于對10萬+的渴求,普通原創作者需要多年的積累,外加花上好幾個小時撰寫編排一篇文章,而做號者只需從貼吧、微博、微信、門戶里摘300~500字,加上自己的“修飾”和“想象”,再貼三五張圖,取一個標題發布,整個過程也不過十幾分鐘。
對于那些專業做號者來說,內容紅利的誘惑力巨大,令其垂涎三尺。多個自媒體平臺為鼓勵原創,相繼推出廣告收入補貼機制、原創補貼等政策,補貼的高低與閱讀量等指標的高低掛鉤。也就是說,只要能獲得高閱讀量,那就是真金白銀的收入。然而,在金錢的誘惑下,口水化、重復性的“爆文”充斥網絡,必然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后果,嚴重破壞整個自媒體生態。
面對“做號江湖”的日益壯大,自媒體平臺自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實際上,自媒體平臺也意識到了問題,有的提供舉報抄襲的途徑,有的引入第三方維權機構。然而,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以舉報為例,目前,各大平臺普遍提供了抄襲舉報渠道,但是,一方面舉報依賴于原創者主動發現,另一方面需要后臺人工審核,舉報效率低下,就算最后刪除侵權的文章,侵權者的傳播目的也已達到。
至于第三方維權機構規模有多大,能否產生形成可持續性的機制,也有待評估。而且一旦侵權被確認,僅僅刪文、封號的處罰力度也有限,平臺和網絡監管部門應該從經濟方面入手,收回侵權者的不當得利,甚至進行額外處罰,讓他們體會到痛感才能有所收斂。
對于習慣了手機閱讀的公眾來說,信息傳播早已進入快速消費時代。以至于有一種說法:標題是否足夠吸引眼球,決定了讀者手指是否能點開。但是垃圾食品吃多了終究會導致營養不良,缺少優質內容的自媒體平臺,難以持久繁榮。所以,應該享受內容紅利的不應該是那些騙流量的劣質內容,而是那些真正有價值的原創內容。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