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韓金惠
清明節“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在這春光明媚的季節,讓莊重肅穆的清明節多一點文化味兒。 花車巡游、頒新火、贈柳、敬香……清明節前后,一系列民俗活動將把一幅活動的“清明上河圖”搬上開封街頭。3月24日上午,記者從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一年一度的清明文化節將于4月1日至10日在八朝古都開封舉行。(3月28日《大河報》) 清明節三天假期,有人選擇返鄉祭祖,有人選擇外出游玩,這已成當下清明節最主流的兩種方式。然而,作為傳統文化的標志性節日之一,清明節的內涵絕不僅僅于此。在傳統習俗中,清明節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民俗、體育活動。在今天,隨著時代發展,傳統節日應該有更多元化的形式,更豐富的內涵。
從政府層面上來說,不是放了假就一了百了,應適當推出一些體現傳統文化內涵的活動。這些年一些地方政府在清明節舉辦公祭,人們從中感受到了節日的莊重感,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公祭行為傳遞出的文化內涵。除了公祭,相關部門也有必要組織一些與傳統有關的集體活動。其實,只要適當變換一下形式,傳統的清明節活動在今天仍然可以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為現代人所接受。比如,插柳是清明節的一個重要習俗,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態建設,可以將插柳與植樹結合起來,而清明小長假,正是出游植樹的好時候。
以家庭、個體為單位的清明節活動,依然年復一年地繼續著,這體現著清明節作為傳統節日的生命力。但是,如果傳承僅僅停留在祭祖掃墓,而以激發節日感觸、傳播節日文化為目的的公眾活動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傳統節日恐怕還是會日漸衰微。清明節固然是寄托哀思的日子,但節日的內涵遠不止這些,增加清明節的文化味道,最重要的是要拓展公眾活動的空間,讓人們在完成家庭祭掃之后,能在公眾活動中,抒發內心的情感,感受節日的意義。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時節,這些年來,我們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了文明祭掃、肅清風氣上。這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在浮躁之風蔓延的當下,要警惕陳規陋習的泛濫,要防止清明節成為一個被“焚燒”與“消費”充斥的節日,但同時,也要防止節日本身文化內涵的流失。
中國社科院民俗學博士施愛東說,清明節“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在這春光明媚的季節,不妨讓莊重肅穆的清明節,再多一點文化味兒。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