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學義
殯葬從來都是一件大事。從長遠來看,傳統的喪葬方式終究要轉變,生態葬正是方向之一。不過,轉變需要一個過程。相關部門還需運用智慧,借鑒以往經驗教訓,進一步做好服務,用切實的努力移風易俗。 今天是清明節,一個寄予哀思的日子。
從古至今,殯葬一直都是人們極為看重之事。俗話說“生死事大”“死者為大”,這是中國人傳統生命尊嚴和養老送終觀念的一種體現。通過一定的儀式讓逝者得到安息,尊重人類生命的最后歸宿,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容置疑的。
這些年來,關于應該選擇何種殯葬形式,一直都是一個話題。而現實之嚴峻,也早已無法回避。在城市,墓地正變得越來越昂貴,單位面積的墓地價格,動輒數倍于住宅價格;在鄉村,大量良田被墓地占用,讓本來就已銳減的耕地面積,雪上加霜。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相關政府部門著力推行殯葬改革。
可以看到,生態殯葬在很大程度上獲得了民眾的支持。比如,為了節約土地資源,島城多年以前就推行“壁葬”。壁葬墻正面分布著井字形的壁葬格,大小可放入骨灰盒。格位口用石材封死,石材外表面當作墓碑,刻上碑文。一面壁葬墻上,能容納百余個骨灰盒。清明期間,壁葬區一律禁止燒紙,全部使用鮮花祭奠。“經濟實惠,也節約土地,這種方式挺好的。”這是一位市民的態度。
生活在海濱城市,島城市民對海洋有著深厚的感情。海葬作為一種生態殯葬形式,也已經被部分市民所接受。應該說,除了市民的觀念改變之外,這也與相關部門的努力密不可分。為推行海葬這一形式,相關部門做了不少工作,包括:加大費用減免力度,減免標準提至1000元;改變海葬方式,取消用紙盒盛裝骨灰撒海的形式,啟用可降解環保海葬壇;解決船次有限、預約不上的問題;提供更多個性化服務,滿足家屬低調送別故人的愿望,等等。
今年下半年,青島市殯儀館計劃在館內西山建生態葬公園,開辟樹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態葬法。很顯然,生態葬是殯葬形式的一種創新,目前正在全國各地廣泛推行。這樣一來,逝者既能滿足“入土為安”的愿望,又能與碧樹、鮮花、綠草同眠,客觀上也可以緩解殯葬壓力。從北京、浙江等地的反應來看,生態葬已為不少市民所接受。比如,僅浙江安賢園這一處陵園,已有近千人選擇生態葬。
從長遠來看,傳統的喪葬方式終究要轉變,生態葬正是方向之一。不過也要看到,轉變需要一個過程,不可操之過急。相關部門還需運用智慧,借鑒以往經驗教訓,進一步做好服務,輔以經濟調節手段,讓殯葬形式更富人文關懷,用切實的努力一步步移風易俗。殯葬是一個關乎全社會的重大課題,還需要傳統文化學者、建筑規劃專家和社會學家等集思廣益,探尋答案。
“厚養薄葬”也是我國的一句古訓。當親人在世時,應該給予更多孝心與尊重,去世后則要選擇適當的形式寄予哀思。只有所有人共同努力,社會才能良性發展,孝道才可代代傳承。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