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龍敏飛
四川自貢一社區今年1月份成立社區“道德銀行”,把居民在社區的優秀道德行為兌換成一定的積分,量化而成“道德幣”存入個人賬戶,居民可以憑賬戶內的道德資產爭先評優、兌換獎品和換取服務。目前,“道德銀行”吸引了近1000位居民開設賬戶,長期活躍儲戶達數百人。(10月19日《華西都市報》) 近年來,因為一些訛人事件的發生、一些冷漠行為的存在,讓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成為一種流行感嘆。在這樣的現實境況下,扶起道德便成為一種良心之問,也成為一種社會共識。
“道德銀行”是一種有益的探索與嘗試,值得肯定,其對激發市民向善的動力,有一定的積極價值。但《管子·戒》有言,“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自貢這一社區的行為,無疑有“將道德功利化”的隱患。比如,有些人向善,未必在乎“道德銀行”的積分;有些人并不樂于向善,更喜歡占小便宜,其積分卻未必不會高。
可以說,這樣的功利性道德,僅是一種次優選擇,最優的決策,是讓向善成為公眾的一種習慣,像呼吸空氣一樣自然。對“道德銀行”而言,最理想的狀況是在這般措施的激勵下,讓更多的人養成了積極向善的習慣;而其最壞的可能,則是一些人對道德銀行的積分以及所能兌換的物質產生依賴,一旦某種善行無法獲得積分或“道德銀行”不復存在,這些人便可能什么好事都不做了。最好的狀況固然值得期待,但最壞的可能也必須警惕。
自貢這一社區的嘗試,其優勢與劣勢均很明顯,能不能達到期待值,仍有待現實的檢驗。筆者認為,“道德銀行”的創新之舉可以期待,但不能過于依賴。可以肯定其積極的一面,但也應警惕其消極的一面。置于更深層次的視角來審視,扶起道德從來都不是朝夕之功,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