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韓金惠
2014年初,超九成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涉及空氣污染治理,至少15個省份簽訂了治理霧霾力保藍天的“軍令狀”。然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公報顯示,2014年在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監測的161個城市中,空氣質量達標的僅占9.9%一些省市的具體目標也相繼落空。除個別省市對目標沒完成的情況作了解釋說明外,絕大多數地區對此避而不談,甚至沉默失語。(3月16日新華社) 壯士斷腕、立軍令狀、鐵腕治污……在治理大氣污染的過程中,地方政府的豪言壯語曾經讓老百姓信心滿滿。相比于此前“霧霾靠風刮”的被動治理,“立軍令狀”這樣的主動治理體現出有關層面對污染治理的重視。然而一年過去了,隨著當初轟轟烈烈的承諾逐漸淡去,藍天依舊少得可憐,霧霾依舊頻頻襲擾,全國161個重點監測城市中,空氣質量未達標的占90.1%。
有人說,霧霾治理是個科學范疇的問題,“軍令狀”是政經范疇的問題,兩者確有交集,交集就是“科學發展觀”。顯然,從當前的現實來看,各級政府當初立下的“軍令狀”并不符合“科學”的要求。治霾是門技術活,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摒棄急于求成、恨不得一兩年就從根本上解決霧霾問題的心態。所以,相比于豪言壯語,治霾更重要的是講科學、有計劃、分步驟。各級地方政府應該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充分聽取專家意見,明確治霾思路,找準治霾方向,分別制定短期和長期治理霧霾的目標以及有效的法律法規、政策,并將此項工作日常化。
治霾沒有特效藥,更沒有捷徑可走。飽受霧霾之苦的人們急切希望霧霾得到治理,地方政府立下“軍令狀”的急迫心情可以理解,但治霾這件事恐怕不能隨意拍腦袋、拍胸脯。在治霾這場持久戰中,決心和魄力固然不可少,但方法上回歸科學有序恐怕更重要。當雷霆手段遇上科學精神,治霾才能對癥下藥,事半功倍。否則,急于立下“軍令狀”卻最終不了了之,損害的還是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鐵腕治污”依舊是關鍵詞。李克強總理去年提出要向霧霾等污染宣戰,不達目的決不停戰,今年又強調要嚴格執行新出臺的《環境保護法》——“環保法的執行不是棉花棒,是殺手锏!”為此,對違法違規排放的企業,要堅決依法追究;對環保執法部門要加大支持力度,不允許干擾執法和法外施權;環保等執法部門也要敢于承擔責任。治霾不能空有豪言壯語,這是對各級政府部門工作的要求,也是公眾對藍天的呼喚。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