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利權 2012年“毒膠囊”事件剛過去兩年,浙江再次發生類似事情,當年聲勢浩大的“掃毒”行動,仿佛雷聲大雨點小的運動式執法。更關鍵的是,9000萬粒“毒膠囊”如何躲過監管,并最終流入市場 、去向不明? 日前 ,浙江省寧海縣檢察院通報了一起非法生產“毒膠囊”案件,潘某等11人涉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寧海檢察院批準逮捕。從今年2月至7月,潘某等人非法生產大量有毒空心膠囊,其中9000萬粒左右進入流通市場,目前去向不明,警方仍在全力追查中。同時,“買家”王某甲、官某、章某、王某乙等人目前刑拘在逃。(本報9月3日A25版報道)
“毒膠囊”對民眾而言并不陌生,2012年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曾報道,河北一些企業用生石灰處理皮革廢料熬制成工業明膠,賣給浙江紹興新昌一些企業制成藥用膠囊,最終流入藥品企業、進入患者腹中。用皮革廢料制成的膠囊,往往鉻超標幾十倍,而鉻是毒性很大的重金屬,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誘發基因突變。“膠囊”不但不能救人命,反而成了要人命的“毒藥”,如此有悖常理的事實對老百姓沖擊極大,許多人甚至對膠囊產生恐慌。然而,時隔兩年,“毒膠囊”仍像夢魘一般陰魂不散。
2012年央視的“毒膠囊”報道震驚全國,隨之各地掀起了一場膠囊“掃毒風暴”。河北 、四川、浙江等地公安機關共抓獲犯罪嫌疑人228名,查封膠囊生產企業、明膠生產企業28家,76名相關責任人員受到處理,其中廳級干部7人、處級干部24人、科級及以下干部45人。犯罪分子被抓獲,問題企業被查封,更有一批官員被處理,如此“掃毒”可謂雷厲風行。然而“修正藥業等名牌藥廠涉案,數億粒‘毒膠囊’銷往各地”,以及輿論監督跑在制度監管前面的事實,讓相關部門的“后知后覺”、監管乏力顯露無遺。此次“毒膠囊”案發正緣于群眾舉報,若非如此,潘某等人的罪行何時才能被監管部門發現?
更關鍵的是,9000萬粒“毒膠囊”如何躲過監管,并最終流入市場、去向不明?2012年“毒膠囊”事件剛過去兩年,浙江省就再次發生同樣的事情,民眾震驚之余不免失望,當年聲勢浩大的“掃毒”行動,仿佛一場雷聲大雨點小的運動式執法。根據當地檢察院通報,潘某本是一家藥業公司員工,后來用公司拖欠他的工資,抵換一套生產膠囊的設備,在寧海深甽鎮租下四間廠房,雇用老鄉為其工作,生產“毒膠囊”。雖然這種規模不大的“黑作坊”,與兩年前那些資質齊全的企業不在一個級別,但是同樣貽害無窮,這給相關部門的監管方法、監管力度提出了更大的考驗。紹興新昌兩年前的“掃毒”行動關閉了不少企業,許多工人也因此“失業”,潘某聘用的“老鄉”便來自當地——到底有多少技術工人在重操舊業,從事“毒膠囊”生產、銷售,需要監管部門立即調查、積極應對。
9000萬粒“毒膠囊”去向不明,威脅著公眾的健康權益。藥品安全事關公眾健康,容不得半點馬虎,相關職能部門必須加大監管力度,確保患者服用的藥品“救命”而不是“要命”。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