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播出《膠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業,用生石灰處理皮革廢料,熬制成工業明膠,賣給紹興新昌一些企業制成藥用膠囊,最終流入藥品企業。9月1日,
浙江寧海檢察院通報了一起非法生產“
毒膠囊”的案件,短短5個月,對外出售了高達9000萬粒。目前,因涉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11人被寧海檢察院批捕。
起家
用工資抵來設備違法“單干” 今年56歲的潘某是浙江紹興新昌縣儒岙鎮人。之前,他曾在臺州臨海一家藥業公司上班,從事的就是膠囊生產。公司經營不善,連員工的工資也發不出來了。潘某當時也被欠了1萬多元的工資。
由于老板實在是無錢支付,潘某就提出了拿廠里的設備抵。最終,老板也答應了 。潘某就用1萬多元的工資,換來了一整套生產空心膠囊的設備。沒了工作,就沒有收入。由于潘某本身就是生產膠囊的行家 ,技術上沒有任何問題。考慮到熟悉銷路、利潤可觀等因素,他在明知違法的情況下,還是下決心開始單干,生產、銷售膠囊。
落網
雇多名老鄉重操舊業造膠囊 2014年2月,潘某在寧海深甽鎮租下四間廠房。缺少工人,他就想到了在新昌的老鄉。當初“毒膠囊”事件爆發后,新昌當地關閉了眾多違法藥廠,很多人也因此丟掉了工作。因此潘某很快在新昌雇用了章某等老鄉。機器、廠房、人員都到齊了 ,潘某隨即開始投產。潘某在生產空心膠囊過程中使用“工業明膠 ”。經過“打膠 ”、“排膠”、“切膠 ”、“次品挑揀、成品包裝”四道程序,潘某將生產出來的空心膠囊賣給了王某甲(刑拘在逃)、官某(刑拘在逃)、章某(刑拘在逃)、王某乙(刑拘在逃)。
今年7月22日,因被群眾舉報,寧海縣公安局和縣食藥監局聯合執法,對該窩點進行了現場查處。當時,寧海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查扣了空心膠囊成品6箱(約44.2萬粒)、空心膠囊半成品102.9公斤、空心膠囊邊角料724公斤、空心膠囊回料13袋、明膠 50袋、食品添加劑著色劑1箱、制膠囊設備等。與此同時,潘某和現場作業的工人共10人被警方當場抓獲。次日,負責運輸“工業明膠”和“空心膠囊”的朱某被警方抓獲歸案。
危害
涉案“毒膠囊”鉻超標高達65倍 從今年2月至7月,潘某的這個生產窩點,在被現場查獲的之外,還非法生產有毒空心膠囊達9000萬粒左右,已全部進入流通市場。
經檢測,被查獲的空心膠囊及生產原料中,重金屬鉻的含量均超標,最高的超過正常標準的65倍。據了解,鉻是一種毒性很大的重金屬,容易進入人體細胞,對肝、腎等內臟器官和DNA造成損傷,在人體內蓄積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誘發基因突變。
今年8月29日,因涉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潘某等11人被寧海檢察院批準逮捕。
至于數量如此巨大的“毒膠囊”到底流向了哪里,目前,警方仍在全力追查中。據《現代金報》
新聞背景
2012年央視曾曝光“毒膠囊”大案 據悉,潘某的老家紹興新昌縣儒岙鎮是全國有名的膠囊之鄉。2012年曾因生產銷售“毒膠囊”而轟動全國。當時 ,全縣共有幾十家藥用膠囊生產企業,年產膠囊1000億粒左右,約占全國藥用膠囊產量的三分之一 。“毒膠囊”事件后,這個給新昌帶來財富和名聲的行業幾乎陷入停頓。“幾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這是新昌縣政府官員的普遍看法。
2012年4月15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節目《膠囊里的秘密》,對“非法廠商用皮革下腳料造藥用膠囊”進行了曝光。節目描述,“河北一些企業,用生石灰處理皮革廢料,熬制成工業明膠,賣給紹興新昌一些企業制成藥用膠囊,最終流入毒膠囊藥品企業,進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業加工時 ,要使用含鉻的鞣制劑,因此這樣制成的膠囊,往往重金屬鉻超標。經檢測,修正藥業等9家藥廠13個批次藥品,所用膠囊重金屬鉻含量超標,最高超標90倍”。
“毒膠囊”事件曝光后,河北、浙江、江西、山東、安徽等地公安機關迅速介入調查,共抓獲犯罪嫌疑人228名,查封膠囊生產企業、明膠生產企業28家,查明涉案膠囊5億余粒,召回鉻超標膠囊(劑)藥品12.3億余粒,查封涉案企業的生產線94條,查明膠囊產品和工業明膠產品銷往各地的80余家藥品及食品生產單位的事實。
2013年2月6日,新昌縣人民法院以涉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一審判處被告人王清、賴三學軍、潘曉沖等7人不同程度刑罰,其中主犯王清獲刑11年。
此次使用工業明膠生產藥用膠囊等違法行為主要發生在浙江、河南、四川、重慶、江西、河北等6個省(市),監察部已督促上述6省(市)監察機關對所涉及地方政府及監管部門的失職失察行為進行責任追究,76名相關責任人員受到處理,其中廳級干部7人、處級干部24人、科及科以下干部45人。據新華社等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