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利權 8月18日,安徽省衛計委公布“53種不需要輸液”的疾病清單,清單一公布,立刻在網上熱傳。這53種常見病、多發病包括內科疾病24種、婦科疾病7種、兒科疾病4種、外科疾病18種,其中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等常見疾病。據悉 ,江蘇也早已出臺了類似的抗生素使用規定。(8月20日《揚子晚報》) 能吃藥最好不打針,能打針最好不輸液,這是最為基本的用藥原則。作為侵入性的給藥方式,靜脈輸液雖然“見效快”,但是一旦使用過度,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并且可能讓患者產生耐藥性,嚴重的會危及生命安全。然而,多年來這樣的認知早已被“輸液大國”的現實淹沒 。從城市的大小醫院,到鄉村的醫療診所,打吊瓶的病患隨處可見。
靜脈輸液之所以如此泛濫,首先緣于輸液背后暗藏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媒體報道的數據顯示,國內基層醫療機構的藥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70% 以上;一般醫藥代表給合作醫生的輸液藥品返點大約在15% ,這一數據高于口服藥品的10% ,而且一些醫院也會根據輸液等藥品使用數量,對醫生進行績效考核。部分醫院及醫生面對此類利益顯然難以自持,頻頻誘導患者進行輸液治療,即便是最普通的感冒、發炎,可能都會連續輸液多次。這種情況下,倘若患者對用藥常識不夠了解,甚至誤以為“看病”就是“輸液”,那么過度的輸液治療更難以避免。
2013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布了合理用藥十大原則,其中第二條是: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原則。然而,這僅僅是從醫院及醫生層面予以籠統規定,可操作性和參照性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安徽省衛計委將“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原則,細化為“53種不需要輸液”的疾病清單,無疑向患者提供了一份“看病指南”。倘若患者對什么樣的病情不需要輸液一清二楚,那么醫生開出的每一份輸液處方,都有可能面臨患者的審視,如此將對醫生行為形成約束。同政府部門曬出“權力清單”利于民眾監督一樣 ,安徽省衛計委曬出“疾病清單”,也有利于患者監督醫生職務行為。
毫無疑問,安徽省公布“53種不需要輸液”的疾病清單,不失為一次很好的醫學常識普及,具有較大的推廣價值。當然,過度醫療的背后是“以藥養醫”,只要這個病態體制繼續存在,仍然會有一些醫院及醫生背離醫療的公益本質,無視基本的用藥常識,在賺錢的道路上繼續淪陷。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