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哭了 見習記者 聶鵬 攝
護工喂老人喝水
每月2800元,不少人在排隊 “我們的護理員有很多腰都受傷了,腰部都戴著塑帶。”顏院長說,養老院的護理員真的很難招,現在護理員的平均年齡在40多歲,年輕的不愿意干。“有一次,一個來看望親屬的小姑娘,說給她一萬元一個月她都不干護理員的工作。”每天都要給老人端屎端尿,有的老人也很暴躁,會打罵護理員,一般人都會接受不了。
記者
探訪的兩個樂萬家養老公寓,入住都已經滿員,還有很多老人登記等待床位。其中八大湖樂萬家養老公寓入住的主要是
失能老人,共有43張床位,已經住滿。據顏院長介紹,從今年開始,已經有13位老人去世,而現在還有好幾位老人等待床位。金壇支路樂萬家養老公寓有70張床位,其中多數是失能老人。
對于失能老人,樂萬家養老公寓每個月的費用一般為2800元,其中包括床位費、護理費以及伙食費。此外,費用還會根據老人所住房間的朝向以及床位數有關,雙人間和房間面朝東以及朝南的房間費用要比2800元高點。
在家自己照料 辦上居家護理,社區醫生上門 子女無暇照料的老人需要入住老年公寓,但是如果家里還有一定的照料條件,可能老人即使失能了,仍然可以住在自己的家里,這樣的情況下,老人能夠享受到什么樣的照料呢?10月8日上午,記者在金湖社區衛生服務站見到了住在寧夏路133號的80歲老太太高珉益的兒媳王女士,高老太太在9月份剛剛辦上了居家護理,社區醫院的大夫可以上門給老人打針送藥,定期查體,而當天上午,王女士是因為自己的婆婆需要打疏通血管的針了,專門前來跟社區醫生約上門打針的時間。
“以前都不知道青島市還有居家護理這樣的政策,光覺得有門診大病就已經很好了”,王女士說,在把門診大病轉移到金湖路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時候,醫生一聽高珉益老人下不了床了,就提出來可以辦理居家護理,“醫生能到家里給老人打針、送藥,而且還都能報銷,報銷比例96%”,對于這樣的政策,王女士一家人覺得非常好,“青島市這一塊做得真不錯,我媽媽在重慶中風偏癱了,就沒有這樣的政策,享受不到這樣的醫療護理條件。”
“醫生經常到家里去給老人測血糖,量血壓,要是有個急事,兩三分鐘醫生就能上門了”,王女士說,自己家就住在這個社區醫院的對面,再方便不過了,“有時候我們不在家,醫生要上門給老人送藥、查體都會給我老公打電話”,王女士說一家人對于社區醫院的服務也很滿意。
目睹老人之痛,立志做臨終關懷 眼下,除了公辦的養老機構收失能老人之外,不少私營的養老機構也涉足這一領域,原四方區廣昌路上的老年愛心護理院就是其中之一。連日來,記者多次走進該老年公寓,感受這里的點點滴滴。
醫生立志做“臨終關懷” 十年間,接收1200多位失能老人,為800多位老人送終,幫助200多位失能老人回歸家庭,還有200多位老人住在四方區紅十字老年護理院和四方康樂(廣昌)老年愛心護理院里,作為院長的譚美青最大的希望就是“讓每位老人有尊嚴地離去”。
原來,譚美青退休以前是四方區醫院的副院長,負責家庭病床工作,經常走街入戶,于是就不得已見到了許多許多失能老人痛苦不堪,甚至把家庭、把子女拖累到極限的案例。
“有一次一位老人的家屬打來電話說老人病危了,我們馬上趕去,結果老人已經去世了,掀開被子一看,老人渾身都是糞便,被子上就更不用說了……”提起這一幕,譚美清仍然情緒激動,這是她做醫生多年來深深地觸動了她神經的一次經歷,也就是從那時起,她覺得,失能老人真是無比脆弱,就連死亡的那一刻,自己都不能得寧靜和安詳……
1995年,當時社會上的養老院并不是很多,失能老人多是疾病纏身,生活不能自理,養老院因為沒有足夠的醫療護理資源,也不敢接收失能老人,所以許多臥病在床的病人只能在家里養老。很多失能老人在家中病也不能治,吃喝拉撒也都不能自理,拉撒在床上是經常的事,家里要是有個人全天照顧著,老人的情況還好些,要是兒女都上班,只留老人自己在家,那屋里的味道都進不去人。在開展了一段時間的上門治療服務后,譚美青發現單純的上門送藥并不能解決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問題,失能老人不僅需要藥物的治療,也需要生活上的照料,但是居家養老的條件很難把失能老人照顧得干干凈凈。
一次,譚美青去臥病在床的舅公家,看到瘦弱的舅公躺在床上,旁邊放著米飯和菜,飯菜的上面落滿了黑乎乎的蒼蠅,她說:“我舅公年輕的時候是個漂亮、愛干凈的人,體面了一輩子,最后病倒在床上,大小便都不能自理,我當時想難道人老了就要這樣嗎?吃喝拉撒都不能自理,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身上也臟兮兮的嗎?那我老了該怎么辦呢?當時我就想人這一輩子不僅活著要干凈,離開的時候也應該干干凈凈的,有尊嚴的離去。”舅公的現狀堅定了她建立“臨終關懷”機構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