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魏海洋
教育是國計,也是民生,它代表著城市和家庭的未來,寄托著廣大市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五年來,青島教育以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讓城鄉居民學有優教為目標,大力促進教育公平,不斷提高教育質量,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智力支撐和知識貢獻,教育現代化發展水平處于副省級城市前列,簡政放權等16項改革發展經驗被教育部推廣。一項項教育惠民政策的出臺,一座座新校新園的拔地而起,都凝聚著青島市民的教育夢想,也開創著新時代“學有優教”的青島實踐范本。市兩會召開之際,記者走近青島教育,為您揭開幸福感倍增背后的教育秘密。
新校拔地而起,教育率先現代化 讓“城鄉居民學有優教”,關鍵是提高教育供給能力。2012年以來,共投入建設資金225億元,新建改擴建760所中小學,新增600多萬平方米校舍,投入資金和新建改擴建學校分別是“十五”“十一五”十年總和的3.4倍和1.38倍;在郊市區建成5所現代化寄宿制普通高中,藍色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盲校新校、幼兒師專等項目啟動建設,教育資源布局得到進一步優化。目前,青島市學前教育普及水平指數、市域內義務教育校際均衡指數、中職畢業生雙證水平指數等9個指標居全國第1位,讓城鄉居民學有優教,讓每一個孩子接受盡可能優質的教育在青島正在變為現實。
改革辦學模式,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近年來,青島全面提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在扶弱方面,全市普通中小學已經達到省定辦學條件標準。2012年到2014年,市本級財政共投入2.59億元資金,主要用于農村學校的扶持工作,推進實施了“新班班通、實驗室與專用教室、圖書館建設”,全面改善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
青島從辦學模式改革破題,全面推廣名校辦分校、集團化辦學、學區制管理等改革,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各種舉措,全市城鄉教育一體化水平不斷提升,2015年底各區市全部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驗收,青島教育公平推進指數、義務教育縣際均衡指數均居15個副省級城市領先水平。
引進高校29所,“朋友圈”不斷壯大 高等教育的實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高層次人才和科技資源的集聚能力,受歷史等因素的影響,青島高等教育發展規模水平與城市經濟地位和實力還不相匹配,將影響到城市發展的后勁,成為創新發展的瓶頸。近年來,青島在資金、政策、人才、土地和校區建設等方面出臺優惠的支持政策,從制度設計上“筑巢引鳳”,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高校的到來。
截至目前,已經與市政府簽約來青的高校達29所,其中已經運行的高校有13所,包括山東大學青島校區、西安交通大學、天津大學、復旦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四川大學、吉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
下一步青島將重點推進山東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5所高校青島(黃島)校區的建設工作。
加大扶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逐步確立 社會既需要培養愛因斯坦、愛迪生,也需要培養魯班。近年來,青島加快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不斷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青島出臺實施《青島市職業教育條例》。從經費、師資、實習實訓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實解決校企合作、經費保障等“老大難”問題。
暢通高技能人才成長的立交橋,讓每個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2013年,青島以培養“卓越工程師”為目標,開展了中職與本科的“3+4”分段貫通培養試點,全市現有17所中職和本科學校,參與了全省“3年中職+4年本科”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改革,全年共招收760名學生,數量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
推動了青島職業技術學院與全市15所中職學校合作,開展連續5年大專學歷的技能人才培養試點,實現了“縣縣有高職”的目標。
青島在義務教育學校推廣彈性課時制,青島獲批全國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國家級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達到了83所,數量居計劃單列市之首。目前,青島共有普通中小學齊魯名校長26名,職業教育齊魯名校長7名;有普通中小學齊魯名師30名,職業教育齊魯名師7名,數量位于全省第一。
市人大代表、中國海洋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寧愛花:
名校搶灘進青,引智路上的良策 青島,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條件優良,經濟體量大、活力足,高校的承載能力強,再加上優厚的支持政策,一批國內外名校紛至沓來,北大、復旦、山大等29所國內外頂尖大學集聚。看到青島高等教育的發展,寧愛花感到非常欣慰和開心。2009年,寧愛花做了一個課題,是關于十二五期間加快青島教育發展的對策研究,其中就重點提到了通過各種措施來擴大青島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建設高等教育名稱,而當時青島大學的數量和質量都處于落后水平。
寧愛花說,青島引進高質量的高校必然會為青島地方經濟發展起到良好推動作用。可以說,這兩年來,青島在“引智”路上銜枚疾進,名校搶灘進青,一個“大腕兒”云集的“高校朋友圈”已經雛形初現。而眾多名校聚集青島,對島城學子甚至山東學子都是再好不過的消息。
寧愛花說,引進高校后,青島還應該做好配套服務留住高校人才專家,大力發展國際教育。
市政協委員、青島三中副校長許帥:
校內十個專業委員會提升辦學質量 2017年2月,青島頒布了國內首部地方“學校法”——《青島市中小學校管理辦法》,這是青島對近年來在教育治理現代化方面成果的一個總結和升華,政策的科學引領激發了學校辦學活力,為學生成才保駕護航。許帥一直扎根于青島基層教育,對于青島教育的變化與創新感同身受。
許帥說,學校在現代學校管理制度上創新突破,建立了校務委員會、家長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師生權益申訴和保護委員會、德育工作指導委員會等10個專業委員會,涉及到教師、家長、學生、社區各個方面,極大地調動了各方力量在學校辦學中的作用。
不管是科學高端的教育政策,還是師資力量提升,或是具體招生改革,落腳點都是為了提升青島學子和家長的教育幸福感和獲得感。本報選取了代表學生和家長,從他們與教育的點滴故事,展現你身邊的教育幸福視角。
19中的創客團隊正在制作水果鋼琴。(資料圖片)
李滄區王埠小學的學生在嶄新的校園里踢足球。(資料圖片)
學生的創新夢想,在新校成為現實 半島全媒體記者 鮑福玉
一流的住宿條件,舒適的就餐環境,優質的學習資源,多樣的體育設施……從占地不到20畝的臺東老校,到科技大咖云集的藍色硅谷核心區,如今的19中在硬件設施和學校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她華麗的轉身,并不僅僅是這些外在的變化,推行小班制,大力發展科技創新特色,與周邊高校、重點實驗室強強聯合,讓學生體驗科學家那樣的工作方式學習,通過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活動方式,使學生的潛能和個性得到發展。可以說,只要你有夢想,這里將為你助力。
班里學生太多,老師照顧不過來,不少中不溜的學生只好放任自流,針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和生涯規劃根本無從談起,曾幾何時,大班額的教育讓老師和家長都非常撓頭。不過這些問題,目前在19中都已經不是事兒,從2011年開始,這里就已經率先實施小班化,如今這里更成了小班化的典范。
今年16歲的陳博雅,家住市北區,目前在19中讀高一。“當初選擇19中就是看中了小班制!”陳博雅告訴記者,一般高中都是大班額教學,每一個班都有五六十名學生,這樣一來,老師就很難顧及到班上的每一個學生。但是小班制就不同了,在這里他們每個班只有36個學生,平均每節課每人都有兩三次回答問題的機會,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老師的“青睞”,聽課也認真了,老師也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批改完作業,這樣有更多的時間和大家交流互動,第一時間分析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更有助于大家學習。
而在學校的創客實驗室,17歲的王澤予為記者展示了他設計的機器人和3D打印模型。王澤予說,因為19中有科技特色,所以報考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就選擇了這里。“學校里還有大學先修課,這些內容都是高中學習以外的知識,通過這些學習都拓展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了自己的動手能力。”王澤予說,學校經常會邀請一些專家講課,手把手對他們進行指導,非常過癮。
除了學習,學校在生活上也為同學們提供了優渥的條件。“我們餐廳分為三層,二樓、三樓都是學生餐廳,里面有各種小吃,什么羊肉砂鍋、各種蓋飯、特色炸串……每天都跟下館子似的!”高一學生姜天琦告訴記者,他們的宿舍是學生全員寄宿,宿舍都是四人間,配備組合式床具、空調、暖氣、儲物柜、衛生間、淋浴室、洗衣房等設施。專人管理,物業服務。
“19中是在島城高中中,率先實現小班化教學的!”19中校長孫剛告訴記者,小班化后從原來的每個班50多名學生,減少到每個班不到40人。班級人數的減少,使得學生人均享受到的教育資源得到擴大。
而在學科教學方面,小班化為真正實施分層分類、選課走班,創造了更好的條件。“通過學生的興趣,為不同的學生開設不同的課程,選擇修習不同的模塊,因材施教。”孫校長說,另外很多選修類課程就可以更好地實施,根據學生的興趣意愿,根據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基礎,為學生們開設適合于每一個人的學習課程。通過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活動方式,使學生的潛能和個性得到發展。
爸媽進課堂,是“良師”亦是“益友” □半島全媒體記者 欒英杰
與孩子們一同上課,吃飯,放學。在王埠小學的教室后面坐著一排“大同學”,他們是孩子的家長,來班上陪讀。“上學在我的印象中是很苦的,上課時有很多知識要記憶,放學后又有一大堆作業要寫。沒想到現在的教育教學這么豐富,既能學到知識,又能培養興趣愛好。”王埠小學學生家長陳鍵加入家委會,兩年間,他通過孩子的變化真正感受到了“學有優教”的效果,也為當前教育模式點贊。
無土栽培室,陶藝室,益智探究吧,茶藝室,室內運動場,多媒體教室,機器人室,校園電視臺,心理咨詢室,自動錄播室,書法室……走進王埠小學,特色教室令人眼花繚亂。“入學前的參觀讓我十分驚訝,顛覆了我對學校的印象,硬件設施齊全,不同課程對應不同年級的學生,讓孩子在興趣愛好中不斷成長。”陳鍵感慨著。
如今,陳鍵的孩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這兩年間,他加入了家委會,親眼見證了孩子的變化。“上學后兒子加入了足球社團,開始踢足球。這兩年,他從一個怕輸怕困難的小孩成長為一個敢于面對挫折挑戰的大男孩,這與學校的挫折教育有很大關系。”陳鍵告訴記者,剛加入足球隊時,孩子每天都會觀看足球比賽,看到自己喜歡的球隊輸了球孩子就會傷心地抹眼淚,他害怕輸。
“踢足球本身就是很好的挫折教育,在足球隊,每個隊員分工不同,需要互相配合,敢于進攻防守,會輸球,通過努力也會將比分追平。在這個過程中,我的孩子變得勇敢了,不再怯弱,也敢于面對挫折了。”陳鍵表示,校長范明星的觀念他很認同,踢足球只是培養挫折教育的一種方式,孩子經歷了這個過程以后,在人生其他階段,遇到其他困難都敢于面對,勇于挑戰。
據介紹,剛上小學的時候他的兒子陳冠宇對知識點記憶不牢固,如今孩子已經適應了思維導圖的記憶方式,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維導圖畫出來五彩斑斕,本身就是一種視覺享受,自然孩子愛上了學習。‘讓我學’變成了‘我要學’,而且樂于其中,這讓我對教育有了全新認識。”陳鍵說。
記者了解到,王埠小學以“上”為核心理念,引入“生態教育”。“學校位于上王埠,以前也叫‘上望埠’,‘望’也是向上的意思,所以學校就以‘上’為理念,希望校方、學生和家長都能天天向上。”范明星校長說,他引入了“爸媽課堂”,爸媽可以跟孩子一同上課,也可以給孩子授課。
陳鍵對學校的“生態教育”很認可,也參與到其中。范明星介紹,“生態教育”貫穿教育始終,小學階段教育是基礎,在培養學生的時候要全方位發展,為以后上初中、高中,甚至是整個人生奠定基礎;其次是老師、學生和家長共同成長,進步。
“學校建立了平臺,打造生態圈,學生、老師、家長一起成長進步。無論工作多忙,我都會找時間走進學生課堂,去聽課,也親自去講課。這個過程,我感受到了孩子的學習環境,了解了孩子的想法。”陳鍵告訴記者,以前和孩子沒有共同話題,如今,他更加了解孩子了。“放學回家,孩子總愿意和我一起探討問題,說說笑笑,這就是‘共同成長的生態教育’的真諦所在吧,我從中受益匪淺。”
[編輯: 杜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