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參觀青島嘉木藝術博物館。
■統計
非國有館33家數量首超國有 據青島市文物局最新做出的統計,截至5月份青島全市共有依法注冊登記的博物館62家,位居山東省首位。它們覆蓋了傳統文化、鄉村民俗、名人故居、海洋文化、工業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諸領域。其中非國有博物館比重在過去兩年間迅猛增長,青島貝殼博物館、青島膠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青島崇漢軒漢畫像藝術博物館、青島西洋文化藝術博物館、膠州九興博物館等33家非國有博物館的總量,首次超越了包括青島市博物館等在內的29家國有博物館,而這還不包括沒有在省文物局備案的非國有博物館。
非國有博物館的快速發展,體現的是政府從“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轉變,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早在2008年前后,青島便研究編制了《青島市博物館城建設規劃2008—2020》,提出到2020年逐漸實現“博物館城”的發展目標。“博物館城的提出是‘十二五’期間的一項重要工作。青島市是歷史文化名城,城市發展有豐富的資源。”市文廣新局博物館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博物館城”就是利用城市資源建設更多的博物館。
政府的努力產生了積極的效果,作為博物館生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國有博物館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青島貝殼博物館等一批民間力量建成的博物館迅速崛起,政府也給予了大力支撐。可喜的是,這些各具特色的博物館越來越得到了市民的信任,因為其專業性和趣味性而越來越受到分眾群體的寵愛。
■扶持
政府購買服務鼓勵免費開放 市文廣新局博物館處負責人說,非國有博物館的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對于非國有博物館來說,生存是頭等大事,政府部門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不久前,嶗山區7家具備扶持條件的非國有博物館共計獲得該區110余萬元的資金支持。“此舉極大地緩解了制約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瓶頸問題,進一步調動起非國有博物館的積極性。”嶗山區文化新聞出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撥出百萬資金,扶持非國有博物館發展,是嶗山區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精神的具體舉措。
據悉,該區目前有青島金石藝術博物館、青島琴島鋼琴藝術博物館、青島西洋文化藝術博物館、青島萬里江茶博物館、青島華仁輸液文化博物館、青島崇漢軒漢畫像藝術博物館、青島九水生態園林博物館、青島愛在古毯博物館等8家獲省文物局注冊認證的非國有博物館。同時,青島嶗山陶瓷藝術博物館、嶗山二月二農場、古早藏傳文化藝術博物館等多家非國有博物館項目相繼建成,正在積極進行注冊申請。嶗山區非國有博物館注冊數量位居青島區市之首,且門類豐富,各具特色。
去年年底,嶗山區出臺了《嶗山區鼓勵非國有博物館發展辦法》,由區財政設立專項資金,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鼓勵非國有博物館面向社會免費開放,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對年度免費開放超過260天,參觀人數超過0.5萬,且舉辦展覽活動達到3次的非國有博物館,每年予以10萬元扶持。同時,對非國有博物館進行績效評估,在統籌考量展館面積、運營成本、活動開展、社會影響等指標的基礎上,分別予以3萬元至7萬元不等的資金獎勵。而此次獲補助的非國有博物館就受益于此。嶗山區文化新聞出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績效評估考核,強化政府對非國有博物館的科學管理,規范其運營,促進非國有博物館為社會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
國家對非國有博物館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漸增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博物館管理辦法》、《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等都有相關規定;青島市去年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市財政局、市國土資源房管局等11家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若干政策的意見》,其中鼓勵和支持民辦博物館積極參與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倡導民辦博物館對外免費開放,舉辦特色展覽和加強專業學術研究,并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辦法,在博物館免費開放、安防設施、特色展覽、學術研究等方面給予資金獎勵,在建館用地、稅收優惠、人員培訓、職稱評審、旅游規劃等方面給予支持幫助。
■發展
展品不能太空洞否則淪為宣傳櫥窗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美國密蘇里大學博士后劉悅坦認為,非國有博物館應該得到支持,無論是作為創業盈利的模式,還是對于豐富廣大老百姓文化生活、開闊眼界都非常有幫助。如何讓迅速增多的非國有博物館更健康地發展,在規范管理、經費保障、活動開展、集聚發展等方面還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劉悅坦說,博物館尤其是民間的和私人的博物館,建議朝著“精”和“專”方向發展,瞄準細分市場。他說,展品的獨一無二性是吸引游客的制勝法寶。
青島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樹楓提到了資金問題,他說非國有博物館一般都是自己維持,所產生的問題,就是規模問題。“青島的民營博物館都不是太大,而博物館的規模與市場、影響力、知名度等基本上成正比,進而影響的是參觀人數,尤其靠門票收入的博物館就很難。”他說,現在從中央到地方,對民營博物館秉持支持的態度。隨著民間收藏熱的持續,人們對于文物保護的意識逐漸加強,對于非國有博物館的建設和文物收藏的熱情是與日俱增的,這股熱情和干勁顯示著非國有博物館的發展前途是樂觀的。
張樹楓認為,青島非國有博物館資源雖然豐富,但跟北京、上海等地相比還是有一定距離。“有些博物館說是叫博物館,嚴格意義上不是博物館。像一些農業的所謂博物館,看了以后感覺內容太空,不是按博物館的標準去建的,而是成了某個品牌的宣傳櫥窗。”他說,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實際上做好博物館,可以把博物館、科研、種子庫、宣傳窗口等功能結合起來,建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對于青島來說,每個地域性特色品牌都可以做成博物館,但如果單純擺放幾張照片,就會顯得很空。另外,青島也要注重對于嶗山玉石、貝雕這些特有物產的挖掘,它們本身就是建博物館的好題材。
■定位
文化資源需要最先動起來 或許“春江水暖鴨先知”,非國有博物館的運維者們最能體悟其中的深淺。漢畫像磚博物館負責人楊經理就說,他們的近萬件展品的價值無可估量,是用圖像記載的中國漢代史,是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為此,他跟老伴兒決定建立這個博物館,展出從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收集來的漢畫像磚。就是有這么好的寶貝支撐,他們的博物館也面臨著運維的壓力,每年100多萬元的投入,還需要餐廳、住宿來平衡成本。
但在她看來這并不是最根本的問題。“要發展非國有博物館,就要解決博物館的發展模式,這才是出路。”她說,“整個博物館發展大的政策就是讓博物館活起來,讓文物說話,講中國故事。光養著,不發揮作用不能行。非國有博物館更要如此。”
展品只作為陳列,任何博物館都發展不起來,要采取各種方法來盤活。例如,靠著開發衍生品,臺北“故宮博物院”光這塊就“養得肥肥的”。
資源要想活起來,與國有博物館的體制相比,或許民營博物館更有優勢。修方舟說,自己創建博物館時,并沒有特別高尚的想法,只是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情。“非國有博物館的創建運營現在還有很多困難,但我們從來不抱怨,因為整體的環境在變好,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博物館,越來越多的人愿意走進博物館,越來越多的資本愿意注入博物館,政府也越來越支持博物館,包括媒體也越來越關注,這是一個整體文明的表現。”他說,未來博物館一種多元的狀態就是不管是開辦還是關閉能形成良性的優勝劣汰系統。
■規劃
沒有文化內涵就沒有生命力 除了資金,非國有博物館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張樹楓說,“沒有文化就沒有生命力。”他說,按傳統,一般國學造詣最高的學問家才有資格做博物館的館長,博物館學是一門大學問,非國有博物館也要當成一門大學問來做。“博物,以文物為主,很多收藏家收藏玉器、瓷器,帶起了造假熱,仿古熱,國內有號稱規模很大的博物館,但藏品經專家鑒定幾乎都是贗品,這就成為笑柄了。”
現在一些非國有博物館的展品不錯,但做好有難度,需要專業知識進行深層次的研究挖掘。這需要政府的統籌和引導,需要從根基上做一些調研和進一步的規劃。
非國有博物館的定位也有很多需要探討的地方。沒有特色的博物館要生存下去就很困難,“這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比較難,要看產品、定位,還要看其所在的位置。如果博物館是老的建筑,再加上展品有特色,就比較有吸引力,如果是新館,展品又沒有特色,就會打折扣。”
再就是展出、陳設的水平也要跟上,藝術水平很重要。張樹楓說,現在有些博物館想法很好,但是展陳的方案開始做的時候不是太正規。例如一些舊村改造收集的農具,都是不錯的展品,需要一個真正的博物館專家做陳設方案,否則把東西往那一堆,就跟大市場一樣。“規范化應該是未來的一個方向。”如果承建者不懂,就要找專家學者幫忙。
整個博物館發展大的政策就是讓博物館活起來,讓文物說話,講中國故事。光養著,不發揮作用不能行。非國有博物館更要如此。
——漢畫像磚博物館負責人
一些舊村改造收集的農具,都是不錯的展品,需要一個真正的博物館專家做陳設方案,否則把東西往那一堆,就跟大市場一樣。
——青島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樹楓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