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海建
5月3日中午D5185動車,達州八旬老人李某,準備到成都看病,因節后人多只買到達州到營山座位,后坐在鄰座。到南充后,被剛上車的女大學生“請”起來。老人女兒懇請能否擠一擠,被拒。前面一中年男子將老人讓到自己位置。老人女兒說:“年輕人啊,應該多學學。”女生反擊,“坐自己位置錯了嗎?”此后,感覺委屈的女生流著淚給朋友打了電話。老人女兒表示能理解對方的做法,但還是覺得應該幫一下。(5月4日《華西都市報》) 這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女大學生因為沒有主動讓座,甚至沒有被動讓座,結果遭到了指責,而她感覺很委屈。這其實還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議題:讓座是美德,不讓座是失德?
動車讓座為何有爭議,大概就是兩點使然:第一,女兒沒買到坐票,也是挺無奈的一件事。不過,動車不像公交車,有時坐著需要三五個小時還不止。這時候,如果“讓座”成風,估計道德成本就會高到嚇死人。第二,坐動車不像坐公交,用網友的話說,既然沒有座位,“那你能不能買一等座?實在不行,可以坐遲一點有位置的那趟啊”。當然,再不濟,有特殊情況,還有列車員可以尋求幫助,是不是非要擠乘客的“座位權”呢?道德不是膜拜的“神龕”,而應是力所能及的溫暖。
這些年,讓座從“主動讓”似乎變成了“必須讓”。拒絕和老人擠著坐動車被指責,這是道德泛化之禍。有人擔心,拒絕讓座,會讓公德斯文掃地。然而有意思的是,在動車拒讓座事件后的網絡調查中:一方面是九成人支持女孩的拒絕行為,另一方面是五成左右的人愿意主動或被動讓座。看起來,這是很分裂的一件事,但實際上,恰恰是民意理性的彰顯:在價值認同層面,民意褒揚了讓座的美德行為;但在權利尊重層面,拒絕讓座同樣不是丑事一樁。
動車上拒讓座,談不上什么錯,更犯不著指責。我們能做的,是根據自己的情況,能讓就讓,不讓也請待之謙和。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