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毛建國
“每天寫日記一篇”“每天吃開水五大碗和豆漿一大碗”“每天大便一次且有定時”……近日,不少教育論壇都在轉載一份1934年的《淮安新安小學第六年計劃大綱》,其中對小學生成長應該做到的事情做了非常細致的規定。媒體采訪獲悉,這份大綱并不是杜撰的,主創是陶行知先生的學生、淮安新安小學第二任校長汪達之。(3月1日《金陵晚報》) 任何一種流行現象的背后,都有著復雜而深刻的歷史和現實原因。這份老大綱的走紅,不禁讓人想到了前幾年流行的“國民床單”。正如人們公認的,“國民床單”的走紅,不僅僅是懷舊,還是對流失的質量和審美的感慨,表現著人們對現實制造的不滿和希冀。這份老大綱,可謂“國民教育大綱”,其走紅也不僅僅是懷舊,還傳遞著人們對于現實教育的態度。
不可否認,無論是教育理念還是教育手段,以及教育質量,過去是遠遠不能和現在相比的。但是,并不是說前人一些教育做法沒有可取之處,前人碰到的問題、作出的思考不值得今人學習借鑒。從問題視角出發,打量現行教育,更會深刻感受到,我們在教育上既需要與國際接軌,有時也需要與前人接軌。
這份老大綱的看點,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特別接地氣,體現了對孩子生活技能及社會經驗的培養。其對應的教育理念,是把學生當成活生生的人來培養,著眼于學生的全面成長和社會的全面需要。即便是“智”,也不單指學習成績。這一教育理念十分科學,至今仍然適用,只嘆現在提及少了,特別是在現實教育中,只剩下了“智”,甚至以“分”代替了“智”。
教育是一個不斷接軌的過程,其接軌,不僅應該學習“他山之石”,而且應該師前人之精髓。在教育改革上,既要有頂層設計,也要有個體探索;既要有促進派,又要有實干家。這份80多年前的“國民教育大綱”,體現了“德智體美勞”的教學理念,其走紅是必然的,是應該的。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