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何利權 2月4日,一張呼吁少放鞭炮的圖片在網絡和微信朋友圈瘋傳,圖片中一對環衛工夫婦站在街頭,手舉一張心愿卡,上面寫著“年青人,少放點鞭炮!讓我老伴早回家過年!謝謝體諒!” 兩位老者舉著牌子呼吁大家少放鞭炮,如果你的朋友圈被這樣一張照片刷了屏,不去點贊或者轉發可能都會自覺愧疚——當關愛老人與回家過年兩種情感糾纏在一起,再設身處地地為環衛工人想一想,我們似乎沒有理由無視他們的呼吁。少放鞭炮可以減少環衛工的工作量,不啻于一種直接、有效的關愛方式,但倘若以此為名要求大家放棄燃放鞭炮的習俗、讓渡娛樂的權利,那么這樣的愛心無異于一種道德綁架。
春節短短幾天的假期來之不易,誰都想早點干完活回家過個好年。如果說少放鞭炮就能讓環衛工人早回家,那么醫院里值班的醫生、大街上指揮交通的交警、制作電視節目的新聞人,乃至于“送貨上門”的快遞小哥,我們又可以做些什么讓他們能夠早點回家呢?不生病,不看電視,不網購,或者不出門?
“年青人少放鞭炮讓我老伴早回家”,無疑預設了這樣一個邏輯,即放了鞭炮或多放鞭炮,自己獲得了開心,就給別人討了麻煩,就是沒有體諒環衛工人——在強調社會分工及個人權利的當下,這樣的道德枷鎖似乎有點沉重。環衛工人打掃衛生,與交警維護交通秩序、醫生診治病患一樣,都是本職工作所在,其他人當然應該理解他們的難處,但是以“如果不怎樣就會怎樣”的道德裹挾,呼吁大家犧牲自己成全他人,情感“充沛”得似乎有點過頭。
當然,放鞭炮既不安全又污染空氣,本來就應該予以禁止,但這屬于社會治理與民俗傳統之間的博弈,最好還是別跟關愛環衛工人的道德議題扯在一起。
必須看到的是,這個話題的背后是環衛工人的權利孱弱,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不過是“臨時工”,干著最臟最累甚至相當危險的活兒,卻拿著極為微薄的收入,難以享受應有的權益,甚至被有些所謂的“成功”人士瞧不起。當我們看到兩位老者舉著牌子呼吁少放鞭炮,最應該想到的是如何督促政府部門保障他們的權利,讓社會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當他們的收入、身份足夠體面,當他們的權益得到保障,那么提到“回家過年”他們就不會盡是苦澀,民眾也會將環衛工看成一種正常的職業,而不是境遇可憐的弱勢群體。
相關新聞詳見本報今日A15版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