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薛易 如同夢魘一般,霧霾再次籠罩人們的生活。
繼10月7日至11日、10月17日至20日兩輪霧霾天氣過程后,近幾日,京津冀地區遭受到本月第三次霧霾侵襲。另有報道稱,25日,吉林省長春市出現重霾;廣東省霧霾也進一步加重,當天省內11個市縣發布霧霾黃色預警。
相比于往年的驚慌失措,如今人們更多表現出的則是調侃。比如,王菲在微博上發了一張霧霾天的照片,附上的話是“仙境”;黃健翔說:以后可以考慮把國足世界杯預選賽主場都安排在霧霾嚴重的城市,可發揮主場之利!還有網友說:“我騎電動車,有開飛機的感覺,兩旁都是祥云!”
還有一系列被改變的生活習慣。比如,早上起來先要打開手機上的“墨跡天氣”,看看空氣質量如何;看到遠處海市蜃樓一般的寫字樓,就對老人說先別把孩子抱出去玩了,過兩天再說;抓緊上網下單買了一批PM2.5口罩,考慮空氣凈化器該不該換新的,至少也得清洗一下了。
戲謔的背后是無奈,隱忍的背后則是無助,然而一旦有某個事件碰觸,又會瞬間迸發出憤怒。比如,霧霾天,學校安排孩子露天考試;北京馬拉松在霧霾中照常舉行……一時間,罵聲四起,席卷網絡。這就是一種壓抑后的激憤,因為在霧霾之中受到摧殘的是別人,也是我們自己。它根植于一種危機感,每個人都有切膚之痛。每個人也都明白,你罵或者不罵,霧霾就在那里,直到真的能想出辦法來驅逐它。
然而現實卻是,雖然這場“霾禍”已持續數載,但其罪魁禍首卻遲遲沒有定論。有人說是燃煤造成的“煤煙型污染”;有人說是燃煤污染比十年前已經有所下降,倒是汽車尾氣排放增加了,所以應該是汽車尾氣惹的禍;還有人說,汽車尾氣所占比例不高,都怪農民燒秸稈鬧的;可農民說,以前歷年都是如此,怎么就沒霧霾呢?眾說紛紜之中,霧霾變成了一道難解的題。這一答案的難產,也必將影響
治霾大局。
治理霧霾,必須先將阻礙治霾的因素一一厘清。當然要承認,大氣有其本身的復雜性,治理起來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但也要看到,對于霧霾成因之所以答案各異,是不是因為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的原因?此前,中央和各地為治理霧霾都拿出了巨額資金,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也該讓問題的解決朝好的方向發展了。
治理霧霾,更需要打破地域觀念和部門之間各自為戰的傳統。一直以來,因為霧霾,環保部門成為眾矢之的,但是,有環保局長則大倒苦水,稱自己“根本管不了”造成霧霾的污染源。對此,不能簡單地看做推卸責任,這其實也透露出若干問題:舊的環保機制需要改革;地方政府對于政績的看重程度,遠甚于治霾。假如這些環節不理順,治霾難免會步履維艱。
或許,普通百姓無力搞清楚霧霾背后錯綜復雜的利益牽扯,能看清的就是眼前的霧霾消退了沒有。那么最需要解決的就是,如何讓老百姓的意見與相關問責聯系在一起,這樣治霾才會更快地落實到位。
任何有良知的人都該明白,治霾是最不該推諉的事。因為,有些東西對于我們來說,是選擇,而空氣,是
剛需。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