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苑廣闊 一名28歲女子到洛陽市新安縣人民醫院婦產門診看病,被診斷為月經不規則,但醫生開的處方上卻顯示她的性別為“男”,年齡20歲。該醫院醫患辦回應稱,此事確因醫生疏忽所致,“十分可笑”,但這一處方里邊的臨床診斷結論和開的藥是沒問題的。(8月15日《大河報》) 把患者從女變成男,把年齡從大變小,盡管開處方的醫生應該不是故意的,但是這種無心之失還是讓患者耿耿于懷。以救死扶傷為己任的醫院,直接和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產生密切聯系 ,如果醫生能搞錯患者的性別和年齡,那么會不會搞錯藥方?會不會在手術的時候切錯器官?
當前醫患關系緊張,值得從多方面進行反思。除了“看病難看病貴”,以及頻繁發生的“醫鬧事件”,還有個別醫生開大處方、大檢查嚴重損害了醫護人員的社會形象之外,一些細節性的問題,同樣對醫患關系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從某種角度來說,“細節性破壞”對醫患關系傷害的程度,并不亞于“看病難看病貴”或“醫鬧事件”。“醫鬧”會直接加劇醫患之間的緊張關系 ,但是對某個醫院來說,“醫鬧”終究是小概率事件,一年未必會發生一次。而“細節性破壞”卻可能每天都會發生,甚至在我們完全沒有覺察的情況下,就對醫患關系造成了看不見的傷害。
除了搞錯患者的性別和年齡之外,醫生對患者的一句呵斥、一個冷臉、一副愛答不理的表情,都屬于“細節性破壞”。反過來說,患者因為不信任而對醫生言語間的質疑甚至謾罵,也同樣屬于“細節性破壞”。在這樣的“細節性破壞”面前,醫護人員覺得現在的患者越來越難伺候,而患者又會覺得現在的醫生越來越沒有人情味,越來越不把患者的疾病生死放在心上。如此一來,醫患關系如何會好轉?
“細節性破壞”對醫患關系傷害很大,最好的解決之道,就是醫患雙方彼此多些寬容與理解,注意看病診療過程中的細節性問題。醫護人員不但要講究醫風醫德、多點職業精神,還要對患者有耐心;患者則需要對醫護人員多點信任,多點善意。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