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薛易 信報近日報道的《內傷,算不算工傷?》有了新進展。工人許建設所在的工廠一個車間起火,他在參與救火過程中暈倒,8月1日,記者跟隨許的家屬去城陽區行政服務中心向社保部門遞交了工傷申請材料。8月4日,青島市城陽區人社局工傷處工作人員將家屬和廠方召集在一起表示,目前所提交的材料尚不滿足工傷認定,建議家屬再去搜集證據。 許建設的工傷認定再一次懸了起來。40多歲的他在病床上已經躺了一個多月,至今昏迷。這個家庭“頂梁柱”的倒下,正引發一個悲劇:每天兩三千元的醫療費像巨大的黑洞,吞噬著這個農村家庭所有的生機。
有的人覺得難以接受,為什么認定工傷就那么難?目擊者是有的,工友們說了,在救火過程中有刺鼻的白煙產生,戴著防毒面具的人都被嗆得直流淚。許建設就是在救火過程中感到不適,然后暈倒的。而且,也能找到法律依據。如律師所言,根據《工傷保險條例》,像許建設這樣在工作崗位上救火受傷,無論是內傷還是外傷,都應當認定是工傷。另外,以往工傷問題難解決,一般是因為工人與用工單位沒有合同,老板找各種理由拒絕賠付,但在這里都不是問題。廠方是很積極的,保險也是齊全的,然而卡卻卡在了認定的環節上。
這里也要看到,社保部門也做了一定工作。就態度來看是比較積極的,考慮到病人在醫院花費巨大,就趕在周末請專家對這一案例進行了專題研究。許建設這一類案例,他們以前從未遇到過,沒有找到可參照的案例。
可以說,面對許建設的工傷認定,無論是家屬、廠方,還是社保部門,三方都在推動,想盡快解決這一問題。但因為案例的特殊性,目前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難題。
現在,我們更加關心的是,接下來這一難題又該如何解決?家屬決定去申請司法鑒定,確立救火與發病之間的因果關系。這是一個關鍵環節,假如因果關系確立,問題也就看到了解決的希望,我們靜待鑒定結果的得出,也將進一步關注事件的進展。然而,人們從感情的角度也難免擔心,醫學畢竟也是有邊界的,假如鑒定結果模糊,或者不能確定因果關系,家屬又該如何?他們有沒有其他渠道,來為自己再一次爭取權益?當一個農村家庭在面對復雜的體系時,力量太過于單薄和無助。面對一個先例,社保部門是否應該給予更多幫助?
目前,許建設的工傷認定是一個特例,但理性告訴我們,他不會是最后一個。隨著工業發展和多種材料的應用,難免會有其他人再發生類似不幸。作為媒體,我們不可能關注到每一起類似事件,更希望它能給各方面以啟示。工人和用工單位一定要簽訂協議,一旦有危險發生,應及時保留證據。而相關部門也應當逐漸建立起更完備的體系,更細化的流程,給傷者家屬提供更多的幫助。最好有一個組織,能給類似的家庭提供相關援助。如此,弱者的權益才會得到更好的保障,法律的公平也才能得以更好的實現。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