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那個時候路不好,但不堵車”;子:“現在車好了,路好了,就是太堵了。” 姓名:王熙道、王偉父子
簡介:王熙道78歲,1971年開始開公交車,開過1路車和3路車,見證過車型的變遷;王偉,45歲,接父親班開3路車,現開307路,被評為
青島公交集團勞模 、青島市工人先鋒等。
記者:您是哪一年開的車?
王熙道:我是1971年開的車,當年就一個青島公交公司,在道口路,臺東是一隊,大窯溝是二隊,板橋坊是三隊。我當時開1路車,車型是四平客車,玻璃很小,最多可以乘坐80來個人。當時的1路車圍著青島市區轉,兩輛車同時從四方站發車,一輛上行,一輛下行,最后一起到湖北路總站。1975年改開3路車,這時候的車型是大萬國車,美國貨車的車頭,以前拉炮、拉兵等,是軍用車,
交通公司改裝成客車(樣子有點類似現在的大鼻子校車)。車非常有勁,在當時很先進的??臻g小,能容納三四十個人。
王偉:我是1989年接父親的班開3路車,當是開的是上海生產的大通道車,三個門,都可以上下,車上有兩個乘務員,她們都有專門的座。后來是青島生產的大通道,兩個門的。1997年改開307,一直到現在。
記者:你們開車時票價分別發生了什么變化?車輛數和乘客數是不是差別很大?
王熙道:我開車時一直是3分錢,當然還有月票,比如3路車,7塊錢的月票就從明霞路到李村,5塊的就從明霞路到廣東公墓,如果過了區間,還得補錢,月票上面都貼有相片。當時上下班高峰期人很多,但車太少,1路車也就10多輛車,3路不到20輛車。乘客的臉都擠在門上,女乘客的包都夾在車門外邊。有時都不敢進站,下了客趕緊走。但過了高峰點,乘客就少多了,那時候出門坐車的人非常少。
王偉:我接班的時候,票價是5分錢,后來漲到一毛,一毛五,兩毛,兩毛五,但是也還有月票。我開3路車的時候車數超過了20輛。現在我開307路,總站有48輛車,低峰點間隔五六分鐘發一輛,高峰點間隔兩三分鐘發一輛,如果不是堵得特別厲害,這車不難坐。但現在的情況是車雖然多了,但人也多了,趕到高峰期一樣擠,有些站人都擠不上來。
記者:你們跑的路況是不是差別非常大?堵車情況是不是也有天壤之別?
王熙道:3路車是先跑一段市區的柏油馬路,到了李村的九水路就上了土路了,走的都是鄉村小路,兩邊是菜園子,土路非常顛簸,好處是修路工人動作很快,一旦遇到馬路毀壞的時候修路工馬上給填平。那個時候路很窄,兩輛公交車錯車都得小心別蹭著,路上行人都得停下來站到最邊上等車過去再走。
不過,最大的好處是跑起來暢通無阻,一點兒都不堵車。3路車當年一個單邊一般40多分鐘就到了,要是趕到現在,我看至少得1個多小時。我有一次在高峰期出門,擠得那個程度,我再也不那個點出門了。現在公交司機掙錢真不容易??!
王偉:到了我這個時候,路也好了,車也好了,就是太堵了。像307路車從浮新小區到火車站附近,隊里規定是57分鐘準點單邊,也就是說來回兩個小時,而若遇到高峰期,跑完一個來回得需要3個多小時,有時候得4個小時。
記者:當公交司機是不是很辛苦?收入高嗎?
王熙道:干這行最怕多喝水,而且吃飯也不規律、不及時,加上那個年頭生活很艱苦,吃不到好東西,我開車期間曾經因為胃病住過院。至于收入是根據開車的趟數算,一般一個月就40來塊錢,算是好的了 。工人家庭,三個孩子不受“磕打”。
王偉:我早上都不敢吃飯,就喝包麥片或喝點牛奶墊補墊補,多了不敢吃喝,怕想上廁所?,F在隊上管飯,跑一圈回來,就回到隊上食堂吃一頓飯,當駕駛員的腸胃都不好?,F在公交車司機的工資平均在三四千元左右,主要是按趟數算的。遇到堵車實在跑不出來,就等于欠上一圈,不用100%完成,達到85%就行。除此之外,主要還得看安全和服務情況。
記者:我到市檔案館查資料,發現當年還有乘務員買吃的讓全車人等著的情況,今昔對比,管理方面對司乘人員的服務要求是不是區別也很大?
王熙道:我們當年對駕駛員沒有什么要求,只要安全就行。乘客被門夾一下子夾疼了都不管,你就是到隊上去告都沒用。現在公交車都不讓安裝喇叭,當年車上都有,一按能傳出好幾里地遠。
王偉:現在公交集團對這一塊管理很嚴格,首先要求司機保證安全,避免事故,限速45公里,超速報站器就會發出提醒,而且后臺有GPS,要是發現你沒有降速,就會幫你控制,并算安全違章,扣200元。對服務要求也很高,要看司機有無投訴,是否有表揚信。你像開車總會遇到各種情況,如果車上太擠發生摩擦有吵架的,我一般會勸他們“快別叨叨了,大熱天的,都消消火,你們這么吆喝影響駕駛員開車”,盡量不讓他們打起來。真要是動起手來,就得把車停好,把他們拉開。
“對于梳著大辮子的大清國民來說,汽車是冒著煙的西洋景,是一個個‘會跑的房子’” 姓名:劉增平
簡介:青島文史專家,交運集團青島文化傳媒公司總經理
記者:館陶路是中國第一個汽車站,是怎么發展起來的?
劉增平:1907年,費·理查德注冊了青島車行,開通了從市區至柳樹臺的城市公交客運線路,從而,青島開啟了中國道路交通的產業之源。如今的館陶路,有一個交運集團所屬的汽車站,這個現在并不起眼的汽車站,在年齡上卻是中國所有汽車站的“帶頭大哥”。館陶路初建于1899年,總長度1000余米,因地處大港火車站和青島港碼頭附近,地理位置優越,前身是個
馬車店。那時候靠近大小港碼頭的館陶路、大窯溝、云南路一帶市內馬車較多,外來馬車則集中停在館陶路馬車店大院里。在這個大院里,外來的馬車將貨物卸下。大院中間停著馬車,墻邊就是馬棚,卸車的馬在那里喂養。周圍遍布著大小旅店,來自招遠、海陽 、萊陽等地的商賈會在這里安頓歇息或小憩。隨著汽車進入這座城市,悄然替代了馬車的運輸地位,而馬車店的轉型升級完成了,最終形成了汽車站。清末民初 ,我國首個汽車站——館陶路汽車站誕生了。
記者:汽車剛出現時,是不是很稀奇?
劉增平:汽車剛開始進入中國,慈禧曾經“嘗鮮”。1902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為了取悅她,袁世凱花費一萬兩白銀從中國香港引進了一輛白色敞篷轎車。慈禧坐上汽車外出兜風,卻見一個下人坐在自己的面前,不由勃然大怒,雖然知道了他是司機,還是命令他跪著開。那名司機只好跪著駕駛,結果一路上險象環生,嚇得老佛爺再也不敢坐汽車了。
其實,青島還是中國最早跑轎車、而且用于營運的城市。由于青島地處沿海港口城市,再加之德國的殖民統治,青島在全國率先推廣轎車。那個時候,對于梳著大辮子的大清國民來說,這些冒著煙的西洋景,就是一個個“會跑的房子”。能坐在上面沿著海邊觀光,那是何等的風光。當時的“膠澳當局”還發告示規定:汽車是在道路中心隨跑隨停,不負責任,希望市民注意安全。
記者:1910年館陶路汽車站建成后,按說汽車比以前的交通工具都方便,為什么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流行?
劉增平:當時乘坐汽車的人群,主要是德國人和中國的達官貴人,一般的百姓很難乘坐的,一般人首選
人力車,稍有錢的人會選擇馬車。
記者:聽說青島從1934年左右曾經實行過車輛左行,到1947年又恢復了右行,這是怎么回事?
劉增平:當時是沈鴻烈擔任青島市市長期間,1933年,青島開始安裝信號燈,為了實現“國際化”,他要求青島也實行靠左行駛。但是實行了一段時間發現不行,靠右行駛更適合中國的交通習慣,就又改回來了。
“拉地排車上坡很費力,因此催生了一個行當叫‘拉沿兒’,排行老大也叫‘拉沿兒’?!? 姓名:魯海
簡介:82歲,青島文史專家,曾坐過馬車、洋車、早期的出租車,推過獨輪車,見證了青島交通的變遷。
記者:您當年坐過人力車嗎?
魯海:坐過,關于這個,我有一段很痛苦的記憶:我小時候在江蘇路小學上學,放學后天下起了大雨,我便叫了一輛洋車坐回家。當時車上有簾子我淋不到,但是拉車的是個年紀比較的老車夫 ,都有60多歲了,他只戴著個斗笠,渾身都被雨淋著,我坐在車里很不是滋味?;氐郊依铮疑砩蠜]有錢,還進屋找我母親要錢,出來后看他就在院子外的雨里站著,真可憐人。我說以后再也不坐洋車了,他說你可憐我不坐我的車,那我就沒活干,就掙不到錢,也就吃不上飯了。記憶是個篩子,有的漏掉了,有的永遠留下來,存在了腦子里,這件事就是我永遠的記憶。
記者:除了獨輪車,您拉過地排車嗎?
魯海:大躍進時期,我參加勞動曾經拉過地排車。這種車的貨物前后裝得很均勻,在平路上不沉,但一到坡路就不行了。因此,還產生了一種新的行當,叫拉沿兒。我記得在熱河路的大坡下,有幾個人準備好鉤子、繩子,地排車過來了,拉沿兒的便湊過去,手里舉著鐵鉤子說“掛上吧!掛上吧!”,如果拉車人答應了,拉沿兒的就把鐵鉤掛到地排車的鐵環上,幫著拉。拉沿兒是個力氣活,一滴汗珠摔八瓣,一次可掙5分至1角錢,干這活的一般是小伙子干,后來這個詞還有了衍生意義:家里的老大。那個時候家里孩子多,老大最早就業,長大了就得幫著父母養活一家人,往往就會去拉沿兒,排行老大就叫拉沿兒。
記者:當時馬車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曾經和公共汽車同時存在,公共汽車明顯比馬車快,那人們為什么還是喜歡坐馬車呢?
魯海:因為公共汽車間隔時間太長,要過二三十分鐘才發一班,而馬車是流水發車,隨時可以乘坐;公共汽車等得時間長還不算,上去還可能沒有座,而馬車當時是不允許站著的,都有座。雖然馬車慢一些,但好處是能看到周圍的風光。
記者:那馬需要拉尿怎么辦?
魯海:當時青島要求很嚴格,每匹馬屁股上都掛著一個用帆布做的糞兜,等馬拉滿了,回到車行再清除,尿是不管的,馬都是隨時隨地尿。
記者:青島的出租車大約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魯海:出租車在青島出現得比較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有,濟南20年后才出現。我小時候就坐過。那個時候的出租車掃馬路、上街攬活得比較少,過去主要是兩種:一種是靠活,在青島大飯店、火車站、大港碼頭、棧橋等人口密集的地方等人,另一種是電話叫車。
當時青島有三大車行:一個是大美車行,在浙江路和河南路交口附近,是我同學劉學從的父親開的,是青島最大的車行,不但賣汽車,類似于現在的4S店,還修汽車、賣汽車零件,車行里有50多輛出租車。再一個是祥泰和汽車行,在河南路和湖北路路口,老板也是我同學的父親,我這個同學叫郭維順。還有一個是山東汽車行,在中山路上。青島擁有出租車在全國來說都是比較早的,價格很高。
文/本報記者 張文艷 實習生 謝萌萌 圖/青島市檔案館(署名除外)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