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山上發現了幾塊石碑的殘片,上邊帶著德文字母。我認為這是有意破壞,而不是計劃性‘搬遷’。” 姓名:袁賓久
簡介:1962年生于
青島,山東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著有《青島德式建筑》。曾于2008年在
信號山發現迪特里希石碑殘片。
記者:聽說德占青島時期,給很多山起了德文名字,比如浮山叫做“海因里希山”,太平山叫“伊爾底斯山”。當時信號山叫什么呢?
袁賓久:信號山以前是個無名石頭山,德國人侵占青島一年后,也就是1898年11月,他們在這個山上弄了一個占領青島的紀念碑 ,上邊刻了一只巨大的德國鷹和中德兩國文字。這個石碑是以當時侵占軍的將領迪特里希命名的,所以后來這個山也叫迪特里希山。但我最近查資料,在1898年這個石碑落成典禮前,這個山還短暫地叫過“特魯泊山”。
記者:迪特里希和特魯泊是什么關系?都是當時德國總督嗎?
袁賓久:1897年,當時侵占青島的德國遠東艦隊司令叫“迪特里希”,但他執行完侵占任務不久就走了。后來德國又任命了一個叫“特魯泊”的人擔任青島的海軍司令,他在這的時間也很短。因為當時是強行占領青島,沒有正式的名分,所以還沒有設總督,只有軍隊的司令。到了1898年3月6日,清政府訂了《膠澳租界條約》,這樣德國就正式把青島當成租借地了,之后才任命了總督。而且第一任總督也不是特魯泊 。不過,特魯泊倒是在1901年的時候被任命為了總督,咱們現在那個迎賓館(總督官邸舊址)就是他在任的時候修起來的。
記者:那“信號山”這個名字是什么時候來的呢?
袁賓久:這也是德占時期的事,因為德國人在這個山上修了用來指引船舶進港的“信號臺”,后來還修了無線電臺。我查德占時期的地圖,從信號臺修起來以后,這里已經叫信號山了 ,當然這個信號是德語翻譯過來的意思。而且當時指揮船舶的信號不是咱們現在這種“ 電子信號”,是用旗,比如掛一個三角旗表示有船要進出港口,掛一個球形標志表示是有一艘軍艦等等。所以老百姓也叫這個山“ 掛旗山”。你現在看這個東西可能比較落后,但是在當時是很現實的做法,因為光電信號還不普及,不是每個船都有。另外,我查了一張1914年日德青島之戰的炮擊圖,日本那時還沒占領青島,但是已經在地圖上把這個山標注為“ 神尾山”了 。這個神尾光臣后來是日本占領青島時期的守備軍司令。所以說日本人對這個山也是很看重的。
記者:您說到日本占領,我正好想問個問題 ,就是那個迪特里希石碑,現在我去山上找沒有找到 ,有人說是日本人給運回國內了?
袁賓久:你現在去找肯定找不到,那個石碑是刻在山體上的,上世紀20年代后好像就沒了。有人說是被日本人拆下來運回國內,有人說是被中國人自己給炸壞了。我個人傾向于被中國人破壞這事,因為日本人沒必要運回去,而對中國來說,這是個殖民恥辱。這個碑的位置,大概是現在信號山公園入口的地方,我去找了很久,在碑文原來的位置發現了炸藥孔,還有一個“s”字母的殘存。2008年的時候,又在附近發現了幾塊石碑殘片,上邊帶著德文字母。所以我看這是有意破壞,而不是計劃性搬遷 。另外,我也找人去日本博物館看過,沒有找到這個碑 。所以,我傾向于是被人炸毀的,而且這個破壞工作進行得很草率 ,破壞下來那些大石塊有可能被當時住在附近的居民拿去蓋房子了。
記者:那后來德國人修的這個信號臺是什么時候被拆掉的呢?
袁賓久:這個信號臺后來就荒廢了,但一直留到了上世紀80年代,修信號山公園的時候才拆掉。就是現在那三個紅蘑菇的地方,另外,這個山上還有德國人留下來一間小房子,現在經過后來改造擴建被當做小賣部了 。而且山上還有兩個德國人修的地堡 ,一個在山上的小橋下面 ,一個在公園辦公室的下面 ,很隱蔽 ,我都進去看過。其中一個我分析可能是當時放發電機用的,另一個是住人的,但現在都荒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