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游覽
信號山的游人們會陶醉于這里的自然風光,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座山上曾有過一塊刺痛國人的“占領
青島紀念碑”。“1898年11月14日,是德國占領青島一周年的日子,那天他們在信號山上舉行了‘占領青島紀念碑’的落成儀式。”袁賓久介紹,這塊巨大的石碑以當時率軍侵占青島的德國海軍將領馮·迪特里希來命名,刻在半山腰上 ,有8米半高,22米長,共分三個部分。中間是一塊近圓形的主碑,碑面上刻有一只巨大的德國鷹,環繞這只鷹還有一行德文,大意是“他為皇帝、為帝國贏得了這片土地,這塊巖石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迪特里希石碑?!北w下方的巖石上又刻上了另一句德文,大意是“1897年11月14日海軍將領馮·迪特里希在這個地方占領了膠州地區?!倍覀葎t又用中文描述了同樣的事情,但措辭卻相當“文言”:“伏維我大德國水師提督棣君德利,曾于光緒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因在此處而據膠域之土地,凡我同僚,實深敬佩?!?br>
然而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軍借機進攻青島,并成為這里新的占領者。袁賓久介紹日軍占領青島后,將信號山改名為“神尾山”,并在石碑的正中央刻上了一句“大正三年十一月七日”,也就是1914年日軍占領青島的日子。
兩個殖民者似乎都希望通過“刻石銘功”來讓自己的非法侵占長久不衰。然而,歷史再一次進行了回擊: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皬哪侵?,這個碑就消失了,你現在去信號山上是找不到的。這么一大塊碑,沒了,只有些很模糊的痕跡在。沒有確切資料解釋這是怎么回事,有人說這個碑被日本人拆開運回國內了,說現在放在東京國立博物館。也有人說,是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后給炸掉了?!?008年,袁賓久則在信號山上發現一些刻有德文字母的迪特里希石碑殘片,并推斷石碑應該是被憤怒的國人毀掉的。但還有人提出,1922年時,日軍只是將刻有“大正三年十一月七日”的鷹徽鑿下帶回了國內,而剩下的德文、中文字碑則是被國人炸掉了……
總之,這塊記載了一段特殊歷史的石碑,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之中。
山下的風景:從青島村到“紅瓦綠樹” 如今登上信號山的旋轉觀景臺,不用半個小時,就可以將山下的城區美景瀏覽一遍。然而這些看似祥和的紅瓦綠樹間,卻掩映著不為人知的曲折
往事。
在還被稱為“大石頭山”時,這里的山腳下是青島市區內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青島村。“青島村是明代由云南遷來的胡姓移民形成的村落,又分為上青島村、下青島村,有500多年的歷史了,和浮山所、會前村一樣都是青島最早的一批村落?!睋涊d,胡氏一族來青后最初聚居于今天信號山下的迎賓館和龍口路一帶,后因繁衍發展、人口眾多,原村址無法容納。于是又分出一支,遷到前海一帶筑屋而居,逐漸發展為村落,其具體位置大致在如今的江蘇路基督教堂、天后宮、人民會堂和青島美術館四點圍繞起來的這片區域。因為地勢相對較低,這里被稱之為“下青島村”,而原村則被稱為“上青島村”。上青島村村民多從事農業、漁業和畜牧業;下青島村因離海較近,居民多為漁民、艄公和商人。
這座與青島同名的村落歷經500余年的繁衍與發展后,在上個世紀初被德國殖民者拆除。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后,首先看中了前海一線的區域,要在這里建設“歐人區”。于是自1899年開始,對周邊村落進行了大規模驅趕,而青島村也跟會前村、大鮑島、小泥洼等幾個村莊一樣成為了被驅趕的對象。《胡氏族譜》中記載:“不幸遭光緒二十三年膠澳租界之變,德意志獨居青島,大興土木,張徙附近村落十數余,而故里首當其沖?!?br>
在拆掉這些村落后,德國人在這一帶進行了新的城市規劃,如今位于信號山腳下的迎賓館(總督官邸)、基督教堂、青大附院(總督府野戰醫院)、“老市府”(膠澳總督府)等城市標志性建筑都是那時修建起來的。隨著西方建筑與本土風氣的融合,這里形成了“紅瓦綠樹”的雛形。到了上世紀30年代,山下已陸續形成了龍江路、龍山路、龍口路、龍華路、伏龍路這五條民居聚居街,信號山也由此被人稱為“五龍山”。
而當時山下另一條新建街道則直接被命名為了信號山路。在這條幽靜小路上,不僅留存了老青島安詳的市井風情,還散發出城市文藝的芬芳。曾參與過“青島文聯”籌備成立的孟力回憶:“青島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是1950年開始籌備的,一開始設在齊東路8號上。當時這個房子是租用欒寶德的,欒寶德是原來四方機廠的廠長,每年還得給人家租金。后來,中國戲劇家協會買了信號山路25號的房子,說用來給他們成員當療養院 ,但是后來政治運動就來了,也沒人來療養了。就把這個房子給我們了,于是1955年我們就搬過去了,1957年正式成立?!倍?978年進入文聯工作的耿林莽至今還記得“那里有樓梯、有陽臺 ,有樹,整條街道都是青島味。當時汽車也少,感覺非常好?!?br>
如今的我們,也許不會再像老青島們那樣在“端午節”到信號山上采艾蒿、“拉露水”。但在登上這座小小的山頭,俯瞰城市美景之時,你依然可以指著某處向遠方來的朋友介紹:你看那,我家就在那。是啊,我家在這,你家在那,而這山下便是我們共同的家——青島。
文/記者 孫英男 實習生 孫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