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賤傷農,價高傷民”是我國農產品價格一直沒有擺脫的怪圈。對于農戶來說,這是巨大的打擊。對城市消費者來說,我們所能享受到的,卻也只有寥寥一點差價,其中巨大利潤都被中間商拿走了 。而一旦價格上漲,我們卻要多花很多錢。所以,最直觀的經驗告訴我們,農產品價格的忽高忽低,會讓鏈條兩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統統成為受害者。換言之,農產品的悲劇就是我們共同的悲劇。 據報道,全國的養豬行業遭遇寒流。生豬價格“跌跌不休”的局面正在全國范圍上演。部分地區的生豬價格已經跌到15年來的最低水平。養殖戶每養一頭豬平均虧損300元,進入深度虧損階段。無獨有偶,信報記者調查發現,平度的花生價格也一降再降,十年內首次跌破三元。
這一段日子,不少人逛菜市場后,會樂呵呵地說:“豬肉又便宜了”或者“花生油便宜了”。的確,對于城市消費者來說,降價是一件好事,但只要用經濟學理論稍微分析一下,就會明白價格一降再降,就不值得慶幸了。因為,眼下的低價之后,很可能隨之而來的會是高價,到時候掏腰包肉疼的還是我們。
“價賤傷農,價高傷民”是我國農產品價格一直沒有擺脫的怪圈。對于農戶來說,這是巨大的打擊,他們直接損失的是真金白銀,而且,還會深深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對普通城市消費者來說,我們所能享受到的,卻也只有寥寥一塊多錢甚至幾毛錢的差價,其中巨大利潤都被中間商拿走了。而一旦價格上漲,就不是一塊多錢或幾毛錢的事情了。所以,最直觀的經驗告訴我們,農產品價格的忽高忽低,會讓鏈條兩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統統成為受害者。換言之,農產品的悲劇就是我們共同的悲劇。
對于豬肉來說,產生這種循環的原因是什么?它表現出來的是供求關系,但背后則是生產方式的問題。根據農業部的數字,我國大多數生豬仍是散戶養殖,6000萬個體養豬戶仍然是主力軍。散戶們面臨著無權定價、養殖成本較高和缺乏準確市場信息等問題。而這種困局,散戶們根本無法自行解決。
以往,每次出現“價賤傷農”的問題,有人就習慣譴責相關部門。但事實上,面對這種小農經濟,相關部門其實很難有效發揮作用。農產品生產有其周期性問題,一般來說,相關部門所獲得的信息已經是市場交易的結果,用這樣的信息并不能有效指導生產。還以豬肉為例,當生豬出欄量下降,豬肉產量減少,價格上漲時,有的地方政府會發放各種補貼。在補貼與高價的雙重刺激下,養殖戶會增大規模,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產量激增,價格下降。這時,再怎么發放補貼,都已左右不了價格大局。
如何減少中間成本,拓寬銷路依然是問題。如今采用的多是,農戶將產品賣給商家,再由商家統一加工、配貨和銷售。大部分利潤被商家拿走,農戶的抗風險性也就更低。
所以,要解決農產品價格循環問題,至少需要做到兩點。首先,就是要轉變生產方式,走規模化道路。由農戶小規模種植和養殖變為市場化的農莊經濟,爭取獲得市場議價權。其次,相關部門在尊重市場規律,尊重市場在資源配制中的決定作用的同時,努力做好服務工作,盡最大努力降低農戶在中間環節的成本。
這樣,才是真正替農戶著想。否則農產品的過山車免不了會繼續坐下去,而我們消費者也免不了悲悲喜喜,循環往復。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