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搬走大院已閑置14年 嶗山大院原來有居民412戶,1162人。在二十世紀初的時候,因為與曾經的嶗山煙草公司相鄰,青島人便習慣地稱這里為“嶗山大院”。“嶗山大院就是嶗山卷煙廠的宿舍,是當年社會底層人、貧苦人居住的地方,生活條件很差,甚至幾百個人共用一個廁所和水龍頭。”青島著名文史專家魯海說。
市政協委員、青島市民俗博物館館長石建民告訴記者,1998年初,市委市政府表示決不把棚戶帶入下一個世紀。“當時,全市的
棚戶區已經改造得差不多了,嶗山大院成為最后改造的一批。”得知這一消息,很多人呼吁把嶗山大院保留下來,作為一個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居住遺存向后人展示。1999年,時任市人大副主任的李乃勝曾做過“保留嶗山大院一部分,組建城市民俗村”的指示。時任市委書記的張惠來親臨現場視察,對籌建民俗村事宜也給予高度重視。
當年,青島市文物局以青文物字(1999)0032號文件《關于利用原嶗山大院局部房舍籌建“青島市棚戶區舊址陳列館”的請示》呈報市政府,并迅速得到批示,當時,青島市文化局把嶗山大院交由市民俗博物館代管。2000年之后,青島市文化局曾經多次嘗試把嶗山大院建成“
民居陳列館”,但都因相關證件及資金等原因而一直沒能成功。
“說到嶗山大院,我算是辦過一件‘壞事兒’啊!”今年83歲的魯海提到嶗山大院,立馬顯現出十分后悔的樣子。據他回憶,上世紀 90年代,當時市政府說要建海信立交橋,一些領導以及一些社會人士都希望能夠將嶗山大院保留下一部分,作為一個城市民俗建筑的標本。
“當年大家都說嶗山大院是青島的典型建筑,那時候,我說了句‘嶗山大院不是青島建筑的代表,里院才是青島建筑的典型代表’,并且登在了報紙上。”魯海自責不已,“現在想想,我還是希望嶗山大院能再現青春,搞個民居陳列館,讓現在的人都能看看當時的舊房子,然后珍惜現在的生活。”
陳列館將原生態保留老房 據石建民介紹,目前嶗山大院民居陳列館的建設方案已經初步形成,未來民居陳列館將分為三個功能區,分別是基本展覽(陳列)區、民間工藝展演區和風俗小棧功能區。
在基本展覽(陳列)區,將在陳列館入口右側豎立30米展墻,設置棚戶區改造成果展區,通過燈箱和圖片,展示青島民居的特色、型制、演變以及棚戶區改造成果等內容。“這個展墻的上方,你能看到外邊建起的高樓大廈,這是在原來棚戶區的基礎上建成的。在里面,你還能看到原來的棚戶區,這樣今昔對比的設置,能加深人們的印象。”石建民說。
石建民說,在這個區域,還將保留棚戶區的原貌,包括原來的房子以及里面的生活設施,“我們想通過這個來再現老青島人的生活形態,展示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青島市民的居住狀況。”
“這里一定要保持原生態,就是原來的老房子,可能會進行一些整修,但一定會修舊如舊。就是想通過這個,來讓人們知道,老青島人是怎么生活的。”石建民說,這里的房子從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就開始建造,到改造前,各個歷史時期的房子都有,這本身就是青島歷史變遷的一個象征。”
而在民間工藝展演區,將由民間傳統手工藝人,進行民間民俗工藝展演。“就像天后宮現在做的那樣,我們要將紡線、織布、剪紙、印制木板年畫等傳統手工藝集中在一起展演。”石建民說,這樣一方面可以系統地整理、保留這些傳統手工藝,另一方面通過現場動態的展示和觀眾形成互動,使觀眾更多地了解青島本地的傳統手工藝,從而起到了傳承和宣傳的作用。
除此之外,陳列館還將設立一個風俗小棧的功能區。石建民說,以后會在這個功能區還原老青島的生活場景,比如當年的小吃、茶坊、拍賣行等。“這里在南山市場附近,我們還會還原當年趕集的情景,會有真人在這里做買賣,就像老青島一樣。”他說,在這里甚至可以還原當年一些小孩童年的游戲,像打板、滑車、滑冰、鐵環之類的,“很多年輕人可能已經不知道了,但這些也是很重要的民俗。”
石建民告訴記者,青島市文廣新局一直對嶗山大院非常關注,已經開始一些前期的工作,等陳列館建成后,將會作為青島市民俗博物館·民居陳列館免費向市民開放。
記者 周超 朱薪雨 實習生 孫豐碩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江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