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成本太高“白色污染”恐重來 3月28日,發改委針對
發泡餐具解禁一事發布說明除了力證發泡餐具的安全外,發改委更多的是強調發泡餐具的回收利用可以節能,“使用后的發泡餐具通過回收、處理、再利用,可以生產建材、涂料、文具等多種產品,實現資源的再利用。可以節約石油資源。發泡餐具質量輕,耗材少,可以降低原料消耗,符合資源節約的方向。”
但王勛林告訴記者,發泡餐具的回收實際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像日本等國家,使用后的發泡餐具一般油和飯等比較少,回收以后還可以利用,中國的發泡餐具有大量的油和剩飯,造成了回收的難度,回收之后一般也只能選擇焚燒,沒法再利用。”
青島市再生資源總公司李經理告訴記者,這幾年發泡餐具的回收基本不成氣候了,因為形不成規模。“發泡餐具這東西很輕,但又比較占空間,撿20個發泡餐具可能才值一分錢,但撿一個礦泉水的塑料瓶子就是1毛錢,也就是說一個礦泉水瓶子相當于200個發泡餐盒,誰那么傻會去撿呢。再說,一般這些東西盛飯菜的,還要處理,自己清洗,都不愿意去弄。”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還反問道:“發泡餐具這次解禁是因為符合節能的理念,但如果不能回收,又回到解禁之前的白色污染時期,到時候是不是又要禁止呢?”
推廣可降解材料才是最終出路 在王勛林看來,這次發泡餐具解禁背后可能更多是一種無奈之舉,“主要是現在并沒有完美的發泡餐具的替代品,現在市面上包括PP餐具在內的一次性餐具,雖然打著可以降解的旗號,但其實并沒有可完全降解的材料。”王勛林表示。
在發泡餐具被禁之后,國家一直鼓勵發展生物降解塑料,但生物降解材料生產的一次性餐具太貴了。“有一次,我們曾和當時的發改委主任也就是現在的國務院副總理馬凱討論過這個問題,馬凱說只要生物降解的材料能比普通材料貴50%左右,國家也能補貼,但現在的問題是要貴上兩三倍。”王勛林說,這就導致目前國內做的生物降解餐具都出口到國外去了,但從長遠來看,生物降解塑料生產的一次性餐具才是發展方向。據王勛林介紹,在一些發達國家,政府出面規定商場和超市必須采用可降解性能的塑料薄膜制品,這樣的政府調節行為,對推動生物塑料產業和相關的傳統塑料、生物塑料改性及其制品加工業的良性發展是十分必要的。以美國為例,2007年3月2日,美國舊金山市議會通過了禁止超市、藥店等零售商使用傳統塑料袋的法案,此法案大大推動了生物塑料袋的應用推廣速度。
王勛林建議,對利用生物質原料生產生物降解塑料的企業采用低息貸款政策、技術改造專項貸款、信用擔保政策等來鼓勵產業發展。
文/圖 記者 李楊(署名除外)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