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晏揚 北京市醫改辦主任韓曉芳日前表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將出臺公立醫院改革方案,對目前扭曲的醫療服務價格結構進行調整,改變“以藥養醫”現狀,實現“以醫養醫”,將公立醫院的收入來源由藥品收入轉變為醫療服務收費,使醫生的服務價值得到應有的體現,提高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1月12日《京華時報》) 用“以醫養醫”替代“以藥養醫”,自然可以更好地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提高其工作積極性。但是,這樣的改革僅意味著醫院收入結構大調整,對于患者而言,把錢花在醫療服務還是花在藥品上,并無太大區別。
讓人擔憂的是,目前公立醫院有著強烈的逐利沖動,醫療價格提高了,藥品價格真能下降嗎?如果藥品價格沒降下來,或者降得很少,醫療價格卻提上去了,并且提了很多,醫院既“以醫養醫”又“以藥養醫”,顯然會進一步加重患者的負擔。再者,醫療領域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醫生看一個門診值多少錢,做一個手術價值幾何,普通民眾很難判斷,加上行政監管不到位,醫院對醫療服務價格擁有很大的話語權和操作空間,普通民眾很難對其合理性進行監督,只能被動接受。這樣一來,醫療服務價格可能在醫院的逐利沖動下變得越來越高,人們從承擔不起“藥費”變成承擔不起“醫費”。
因此,對于患者來說,醫院“以醫養醫”未必好于“以藥養醫”,只要醫院逐利,患者的負擔就不可能減輕。用“以醫養醫”替代“以藥養醫”,其實很像揚湯止沸——藥品價格虛高問題沒有解決,又在醫療服務價格上做文章,欲揚此之“湯 ”止彼之“沸”,結果很可能事與愿違。實際上,“以藥養醫”也好,“以醫養醫”也罷,其實質都是要求醫院自己賺錢維持自身運轉,只是賺錢的渠道不同而已,但不管渠道怎樣變,醫院賺錢的對象肯定是廣大患者。
醫療改革的大方向,應該是抑制公立醫院的逐利沖動,讓其回歸公益屬性,以此切實減輕患者負擔。要達此目的,除了加大政府投入別無他途。醫療是基本公共服務之一,享受基本醫療服務是公民的正當權利,因此醫院的運營成本不應完全由患者承擔。換言之,“政府養醫”才是醫療事業發展的正途,也是新一輪醫療改革的要義所在。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孟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