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奈 手藝傳承面臨三大難題 銷量雖好,可村民說起未來都不停地搖頭,采訪中,他們透露了手藝傳承的三大難題。小作坊的制作方式讓這種手藝難以規模化生產,因此很難產生規模效益。
當被問及為什么沒人開工廠大規模做磕子時,王丕高解釋說,之前也有人想在村里開工廠,專門生產磕子,但因為工匠們做的磕子供不應求,根本不愁銷路,在家干活時間自由,收入比去工廠當工匠收入還要高,所以沒有人愿意去廠里干活,廠子也就沒有形成氣候,最后沒有經營下去。
后繼乏人是磕子制作技藝傳承的另一短板。“我今年61歲,算是村里比較老的工匠了,現在村里最年輕的磕子工匠也已經40多歲了,再年輕一點的村民就沒有學做這個的了,以后這項技藝很有可能會失傳。”王丕高表示了自己的擔憂,據介紹現在王家葛村制作磕子的工匠有三四十戶,大部分還不是專門制作,平時有別的工作,閑暇時才做點磕子作為“副業”。
老技藝傳承還面臨代際觀念上的差異。“我當時學這個是專門拜的師父,儀式很隆重,感覺很榮耀。”王丕高說,當時能學成制作磕子這門手藝,就代表自己有一技之長,以后衣食基本無憂了。可等到兒子長大后,卻死活不愿意學這門手藝了。“做磕子是一項很枯燥也很辛苦的活,兒子不愿意學我也可以理解,但看到這門手藝有可能就這么失傳時,我感覺很心疼。”
王丕高說,“希望政府能多多支持我們,將這項技藝傳給后代。啥時磕子失傳了,年還有啥味?”
記者手記 讓老手藝代代傳下去 與王承虎和王丕高兩位老工匠短短幾個小時的交談,讓記者感受到他們對老技藝的熱愛。王丕高告訴記者,雖然每一個磕子在市場上只賣幾元錢,貴的也就二三十元錢,但每一塊梨木變成磕子都凝聚了工匠們的汗水和心血,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市場上的供不應求也證實了這項老技藝還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一面是沒有技術的農民工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這些產品供不應求,卻遭遇傳承危機,這確實需要政府來進行引導。 文/圖 記者 楊洪星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相關專題:
走基層之關注身邊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