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建勇
進入臘月,年味漸漸濃了。不知什么緣由,心中的企盼卻減了幾分,似乎春節只在童年的記憶里了。
我的老家是魯西南的濟寧,京杭大運河從城中經過。兒時的春節如在眼前,小年開始灑掃,墻上貼好金魚戲蓮的年畫兒,門框兩邊是墨寫的紅紙對聯。除夕傍晚,放過鞭炮后,頭一碗餃子要供給祖先。爹領著哥哥和我恭恭敬敬地磕頭,然后再坐下吃餃子。娘做了一桌子年夜飯,雖然只有少許葷腥,大多是素菜,卻是記憶中難忘的美味……
正月里,孩子們可以放心地淘氣,我的心早已飛上了太白樓,那是唐朝詩仙李白的故居。樓里有詩仙的詩稿,還有一套武狀元的盔甲。十里八鄉的人都趕來了,河堤上行人絡繹不絕,過年了,當然要進城趕廟會。嗩吶的高亢花腔里,踩高蹺的甩著紅綢子,舞獅子的騰躍翻滾著,一隊隊走過太白樓廣場。
廣場分了好幾個角落,有玩雜技的,頭頂著瓦缸團團轉,或者張口噴出一道長長的火焰;也有走鋼絲的,耍到驚險處,惹得孩子驚叫連連。喜歡聽戲的老人走進露天劇場,占個座位聽豫劇《花木蘭從軍》。文化宮里有說山東快書的,手中竹板一打,來一段武松打虎;偶爾也有唱彈詞的,伴著悠揚地弦子和清脆的揚琴,咿咿呀呀地唱一出拷紅娘。孩子們蜂擁在小吃攤上,用極少的壓歲錢買地瓜糖、大米球、小面人,腮幫子鼓鼓的,擠在黑木箱邊上,瞧一瞧拉洋片的;或者跑到公園里看馬戲團演出;有猴子騎狗、鸚鵡算術、黑熊嫁女等,讓人目不暇接。
然而這次回老家,聽到熟悉的鄉音,卻有了些生疏,我不由感慨歲月的流逝。大年初一,太白樓前依然格外熱鬧,卻只有各種小吃美食,再也看不見賣力的民俗表演了。只用了小半天,就走遍了兒時的“天堂”,我忍不住問:“小時候的民俗表演還有嗎?”哥哥笑道:“現在哪里還有人喜歡那些玩意兒呢?時代不同了,年輕人都追求時尚,沒人在乎土得掉渣的民俗啦!”故鄉的變遷快得猶如一夢,兒時的春節,永遠也回不去了。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