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軍
小九月捐獻器官救人的故事,是近些年來青島捐獻者中的一個讓人深受感動的故事,同時也激勵著更多的人做出“成為捐獻志愿者”的選擇。當人們把目光回望,就會發現,這種大愛精神在青島有著深厚的積淀和傳統。從1982年沈福彭教授捐獻遺體,到如今在國內器官捐獻移植界響亮的“青島模式”,每年數以百計的捐獻者,讓這種大愛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青島“大愛精神”源遠流長 青島的遺體器官捐獻工作,走在全國同類城市的前列。現在捐獻者、捐獻志愿者數量的迅速增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愛精神”在青島有著的深厚積淀。
說到遺體捐獻,就有一段不得不提、讓人難忘的“君子之約”。著名人體解剖學專家、原青島醫學院教授沈福彭教授,和他的好友、著名物理學家束星北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曾約定,兩人去世后將遺體捐獻出來供醫學研究和教學。
1982年2月9日,沈福彭教授去世,遵照他的遺愿,他的骨骼經過處理制成了骨架標本,擺設在幾十年前他親手創建的解剖標本室內,他的臟器保存下來“以供研討”。“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做到鞠躬盡瘁,死后亦能死而不已。我已與家人商定,將遺體奉獻給我親手一點一滴創建起來的教研室……如能做成標本,串成骨架,我便能在我所傾心的崗位上繼續站崗了……”,他在遺囑中寫道。沈福彭教授是我國捐獻遺體以骨架制成標本的第一人。
1983年10月30日,束星北教授去世,他的遺體也捐獻給了當時的青島醫學院。兩位教授開創了青島遺體志愿捐獻的先河,也成就了一段佳話。
此后,青島的遺體自愿捐獻開始逐漸升高,上世紀80年代每年捐獻者有10例左右,上世紀90年代每年有20例左右,2000年開始慢慢增多,2016年達到70多例。目前,青島遺體捐獻總數達到了785例。
為捐獻者設立緬懷日 捐獻者離去,將大愛撒向人間,而為了紀念捐獻者,近些年來,青島各界也在做著各種工作,讓捐獻者永遠被銘記。
2004年4月,全國首個為紀念志愿捐獻遺體者的“奉獻林”在青島福寧園公墓設立,遺體捐獻者的骨灰或遺物被安葬于此。福寧園無償劃出1500平方米作為“奉獻林”用地,并承擔了全部建設工程。
2014年4月,青島福寧園捐贈的遺體器官捐獻者“電子墓園”正式啟用,青島是繼上海之后第二家引進了電子觸摸屏“墓碑”,也是北方第一家為遺體捐獻者提供電子墓碑方式祭奠的城市。“電子墓園”價格約8萬元,捐獻者的資料需要由德國制造廠商錄入,它具有獨特的防水設計,就算下大雨也能正常使用。
每年清明節前,捐獻者的資料都會更新在“電子墓園”上,捐獻者親人、前來瞻仰捐獻者的市民,可以通過觸摸屏看到捐獻者生前的資料,并在上面寫下寄語表達哀思。這為捐遺市民家屬增加了一個緬懷親人的文明祭奠方式。
從2016年開始,青島市把每年的3月30日確定為全市紅十字遺體、器官、角膜捐獻者緬懷紀念日。每年這一天,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青大附院和解放軍401醫院的醫護人員、捐獻者家屬、受捐者代表以及中學生們,會集聚在奉獻林。向捐獻者獻花、鞠躬,頌祈福語,表達敬意和哀思。專門為捐獻者設立緬懷日,這在全國也不多見。
器官捐獻的“青島模式” 在青島,有兩家醫院可以做器官移植,分別是解放軍第401醫院和青大附院。2014年,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成立,青島市有了國內一流的OPO中心(人體器官獲取組織)團隊。青島市民的大愛精神,OPO中心以過硬的技術建立起全鏈條的規范標準,捐獻者的逐年增加,被國內器官捐獻移植界稱為“青島模式”。在“青島模式”中,捐獻的器官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
所謂“青島模式”,是在器官捐獻移植工作過程中,按照國家要求,做到標準化規范化。在市紅十字會的宣傳、推動和監督下,將潛在捐獻者都轉到OPO中心進行規范化的死亡判定、器官捐獻和利用,建立完整的成體系平臺,整個過程錄音、錄像,完善檔案資料,做到每個環節可追溯,并且還要有完善的移植后患者隨訪檔案。
對于普通市民來說,如果希望成為遺體器官角膜捐獻志愿者,可到各區市紅十字會登記,或撥打青島市紅十字會電話80790667咨詢。另外,市紅十字會還開通了網上自助登記方式,市民在征得直系親屬同意后,可以直接登錄“市紅十字會網站”,下載申請表自行填寫。
[編輯: 張珍珍]
相關專題:
九月天使 大愛留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