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學義
我國很多餐飲企業的規模比較小,很難對上游的原材料進行控制。這種情況下,就必須保證進貨來源正規、可追溯,這樣才可以找到源頭問題的所在,使食品安全風險保持在可控范圍內。 前幾天,《經濟之聲》關注了海底撈食品衛生問題,這兩天,餐飲業的另一家巨頭——黃燜雞也被爆出進貨渠道不明,出售劣質甚至假冒的雞肉。在江蘇鹽城,不少市民反映,有一家為黃燜雞米飯供貨的作坊生產條件差、環境臟亂、進貨來源不明,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8月29日央廣網) 前有海底撈,后有黃燜雞,一連串的食品安全問題讓人觸目驚心,儼然無論在哪個消費階層,總有某個商家坑到你的節奏。特別是此次爆出的某些黃燜雞門店供應商,使用的不僅有劣質雞肉,甚至還有假雞肉,真可謂利欲熏心,喪盡天良。
此次事件中所暴露的另一個問題同樣令人震驚。報道稱,鹽城市亭湖區食藥局工作人員表示,這種針對專門店鋪供貨、加工冷凍食品的作坊不在監管目錄中,處于監管空白狀態。按照這位工作人員的理解,“小作坊面向的群體是所有的人,大家都可以買”,但黃燜雞是面向店面的,所以“沒有辦法把它當做小作坊去監管”。
在食品安全大于天的當下,如此嚴重的問題,竟被理解為“監管真空”而沒法管,這豈能不讓人錯愕?即便涉事供貨點不屬于“小作坊”范疇,但所經營的肉類畢竟屬于食用農產品。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仍然有責任也有義務,按照食品流通環節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條例要求來辦事,加強對這些初級食用農產品的加工管理。這也不得不讓人產生疑問,黃燜雞供應鏈出現此類問題,背后有無相關監管部門失職、瀆職等問題?
黃燜雞供應鏈出現食品安全問題,也在提醒餐飲企業必須真正實現進貨來源的可追溯。像海底撈的后廚衛生問題,或許可以通過后廚公開、可視化來解決,但像黃燜雞這種小餐館,則很難做到這一點。與之類似的是,我國很多餐飲企業的規模比較小,很難對上游的原材料進行控制。這種情況下,就必須保證進貨來源正規、可追溯,這樣才可以找到源頭問題的所在,使食品安全風險保持在可控范圍內。
食品安全衛生是底線,也是不容挑戰的“紅線”。有關監管部門應該根據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考慮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對那些嚴重漠視消費者身體健康的無良從業者,處以嚴厲的制裁手段。同時,也應對涉事黃燜雞門店沿供應鏈全面追查,一查到底,并對相關從業人員考慮實施行業禁入處罰,使其失去從事食品生產經營工作的資格。也只有嚴格執法,才能緩解食品安全方面的民生焦慮,真正保障舌尖安全。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