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平淡地走過我的高中年代
被采訪人:牟久蓮 高考時間:1992年
“1992年7月,我走進了決定我人生命運的高考考場!窗外,大雨滂沱;場內,寂然無聲。考場內的每一個人,都在那個時刻,用‘高考’這一特殊方式,記錄下一個改寫自己命運的歷史符號。因為,25年前,知識真的可以改變命運!”這是牟久蓮寫在博客上的高考記憶。
她的印象中,那時候,考場外并沒有熙熙攘攘焦急等待的家長。考場里的學子們也沒有那么大的升學壓力。當時他們一共56人,老師估計,本科加上專科,最多能考上10個。比起現在,比例低得可憐。但他們都似乎一身輕松地走進考場,安安靜靜答題,打打鬧鬧跑出。那個年代,高考比現在更像一座不折不扣的獨木橋,然而,走過去的和沒走過去的,仿佛都比今天的孩子們快樂。
一天的考試結束,她還和往常一樣,在教室里復習一下第二天考試的科目,然后早早地回宿舍睡覺。因為那時手機還沒有誕生,網絡還沒有存在,通訊談不上發達,交通也并不便利。所以遠離家鄉求學的她和同學們,根本無法在高考時和爸爸媽媽交流通話,更談不上見面。和三年里每一個在校的夜晚一樣,高考之夜,她在沒有任何夢境的打擾中安然入睡。她感慨,那個年代,高考雖被重視,卻不被社會過度關注,不被父母焦慮關注,甚至不被大多數的學生傾心關注。那個時候的高三學生,是多么輕松啊!那是一種“條條大路通羅馬”心態下的輕松。
她覺得,沒有任何的異樣和特別,高考就這樣子,平淡地走過我的高中年代。和所有的老師同學告別,每個人似乎都已經在那個時候,預見到了自己的將來:上大學,招工,經商,種地……高中,在現在每個家庭里,是多么重要的一個人生階段。可牟久蓮覺得,那個年代,社會和家庭不會用高考來為每個孩子貼上成功或失敗的標簽,人們也不會用高考作為標尺來衡量孩子們的將來。“那個將來,做一個大學生,于我而言,真的僅僅是我自己的選擇。于其他任何,都無關!”
她說:“25年前,我們,充滿著活力,在對未來的憧憬中,哭著笑著,大喊:再見,高考!25年后,我們,已被歲月滄桑,在對過去的回憶里,淡然從容,輕嘆:感謝,高考!又是一年的高考季,每年的這幾天,我都會不自覺地想起:那年,我們一起參加過的高考。” (記者 張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