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
被采訪人:賈久祥 高考時間:1989年
1989年盛夏的一天,廣饒一中張貼的一份名單前站滿了剛剛畢業的學子,在涌動的人潮中他們不斷找尋著自己的名字,或緊張焦慮或笑逐顏開,賈久祥就是其中一位。
雖然在去看成績的路上已經有同學告知了他的高考成績是564分,但當親眼看到榜單上“賈久祥564分”的時候,他還是非常激動。對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生在廣饒縣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的賈久祥來說,在那個時代,想要擺脫父輩那樣在土地上勞動的狀況,高考就是唯一的途徑。
賈久祥回憶說,當年,山東省高考本科的分數線是524分。高出分數線40余分的成績可以為他帶來走進一所本科院校的“通行證”,事實上,賈久祥當年也被自己心儀的學校重慶建筑工程學院錄取,學習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他說,在那個大學生“鳳毛麟角”的年代,大學生意味著一份榮耀,也意味著自己以后的人生命運將得以改變。
“我當時在廣饒一中上的高中。”賈久祥回憶說,廣饒一中當時可謂是東營最好的高中,80%至90%的升學率在全市也是遙遙領先,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進了廣饒一中的門,就摸著了大學的校門。”
這句話給了廣饒一中學生志在必得的勇氣,也帶來真真切切的壓力。賈久祥說,當年廣饒一中高三年級有600余名學生,但可以參加高考的只能有300余人,非常殘酷,“那個時候高考前還需要先參加一個預選考試,一半左右的學生獲得參加高考的資格,其余的學生則只能取得高中畢業證后結束自己的求學生涯。”
為了取得參加高考的資格,也為了能夠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績,學生們可謂拼盡了全力,“我記得那個時候學校小賣部里賣得最火的就是蠟燭。”賈久祥說,很多同學在下了晚自習之后還要秉燭夜讀,有的甚至學習到凌晨一兩點鐘,每天睡眠不足5個小時。 現如今,回憶起當年參加高考的情景,賈久祥仍然記憶猶新,“那時雖然缺衣少穿,但是為了實現自己夢想并為之奮斗的精神至今仍讓我受益。”(記者 馬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