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苑廣闊
江西省鄱陽縣凰崗鎮(zhèn)轄內有一座危橋,村民稱會隨時坍塌。4月21日,記者和縣水利局聯系并反映情況時,遭多部門推諉,其中一名建設管理股程股長竟稱沒有公車沒辦法下鄉(xiāng)。報道刊發(fā)后,當地縣委縣政府領導對此高度重視,痛批縣水利局“孫連城”式工作作風。4月22日清晨,縣水利局局長高楊帶領多人趕赴危橋現場勘察,并開始對危橋進行臨時性加固、維修。(4月23日澎湃新聞) 因為沒有公車,所以沒辦法下鄉(xiāng),在這位官員眼里,這樣的邏輯理所當然,但是在公眾的眼里,卻成為官員不作為最為生動、形象的體現。國家之所以要給一些部門單位配備公車,是為了能夠讓這些部門單位更好地落實自己的工作,履行自己的職責,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但是公車并不是黨員干部落實工作、履行職責、為人民服務的先決條件。換句話說,即便沒有公車,黨員干部該干的工作還是要干,該盡的職責還是要盡,該有的服務也還是要有。
尤其是隨著從上到下的公車改革的全面啟動,當公車不再成為政府機關和企事業(yè)單位的“標配”,難道所有的黨員干部就什么工作不用干,什么職責不用盡了?如果官員真正心系百姓安全利益,無論采用什么交通方式,總能抵達危橋所在的地方,也總能抵達老百姓的內心。
更為值得擔憂的是,隨著中央反腐高壓態(tài)勢不減,一些官員不貪不腐但也不干事、不作為,從這個角度來說,“沒公車不看橋”背后的潛臺詞,就是“沒好處不辦事”。這種傾向,給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的工作作風帶來的傷害,給百姓利益帶來的損害,絕對不能等閑視之。全國廣大黨員干部當中,還有多少人“沒有公車不看橋”,確實值得反思與警醒。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chuàng)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