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人釀好酒,造物先造人――“青島制造”啟示人們:人始終是第一資源,工匠精神和企業家精神是“中國制造”行穩致遠的內在動力
用鉆頭給生雞蛋鉆孔,0。2毫米薄、10毫米直徑的蛋殼掉下,蛋膜卻完好無損——
這不是魔術,而是青島港鉗工劉恩磊練就的一項絕活,為此他鉆壞了上千個雞蛋。
“我們生產一臺港口機械需鉆孔上萬個,如果其中一個孔有偏差,就導致裝配無法進行,嚴重影響產品質量和生產進度。”劉恩磊說。
劉恩磊,是青島這座工業城市“工匠精神”的一個寫照。
人們不會忘記,從細紗工作法發明者郝建秀到港口“金牌工人”許振超、高鐵“藍領狀元”郭銳,正是一批批“青島工匠”鑄就了今天響當當的“青島品牌”。
這樣一組數字,為高品質的“青島制造”奠定堅實基礎——截至2015年底,青島市高技能人才達21。3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的31。5%,高技能人才相比“十二五”末提高了9。2%。
“就像賣油翁一樣,唯手熟爾。每天潛心專注做好一件事,早晚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郝全青堅守在青島啤酒包裝一線近30年,憑一股鉆勁,參與技術革新33項:他對一整條生產線的關鍵機臺建立了標準化調車手冊,調車效率提升30%;他用近3年時間突破了德國人壟斷的啤酒氧氣含量控制技術……
大米須是脫殼3天內的新米,生產現場釀造水每隔兩小時就得品嘗一次……工匠精神,體現在青島啤酒釀制過程的所有環節上。
“好人釀好酒”“優秀的產品就是優秀的人創造出來的”“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對待每一個產品”……在青島,這些通俗的話正固化為一種理念,為“青島制造”含金量作出了注釋……
制定10年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建9家技工教育集團,年培訓能力達4。5萬人;啟動“名師帶徒”計劃,對帶徒取得顯著成效的名師給予2000至18000元獎補……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已經成為青島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高技能人才,是這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家,更是力量的中堅。
“青島先進制造業最大的‘本錢’,就是擁有一批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隊伍。”李群說。
2000年的海爾發展正如火如荼,但參加“2000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后,張瑞敏指出“拿到上網的入場券是參與新經濟最起碼的條件”,在沒有“路標”的情況下推動海爾開始探索向互聯網企業轉型。
去掉1萬多名中間管理層人員,變傳統科層制架構為扁平化結構;吸納企業內外資源乃至全球資源,一個個直接面對用戶需求的創業團隊紛紛創立,一款款來源于用戶創意、極具個性化的產品問世……
過去9年,年利潤復合增長率達33%!
海爾猶如鳳凰涅磐,脫胎換骨:《海爾:與用戶零距離》被寫入哈佛商學院案例,2015年被評為“最受師生歡迎的案例”。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張瑞敏的這句話,至今被許多企業掌舵人奉為座右銘,提醒自己時刻保持危機意識。張瑞敏,也成為“青島制造”不懈進取的象征。
另一位“新秀”,是年逾6旬依舊激情澎湃、夢想用數據驅動系統將服裝以外其他行業也進行改造的張代理。
本世紀初,服裝加工出口如火如荼。紅領集團董事長張代理卻從2003年開始,將三千人的工廠作為實驗室,投資數億元探索傳統制造業升級改造,并最終實現了用工業化手段和效率進行個性化服裝生產。青島紅領,成為全國制造業智能化的典型案例,更成為各地蜂擁而至學習的標桿……
人們注意到,青島知名企業多國有,企業家則多“常青樹”。
“政府不是簡單地將企業家作為市管干部去管理,而是作為人才資源去開發。”青島市市長張新起說。
這樣一個小細節,就有一定說服力——從1998年開始,青島市將35家大企業業務副職任命權交給企業,企業管理層大都是從基層干起來的業務能手。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青島市委市政府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從企業實際需求出發,把市場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生命線,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順勢而為,走出了一條具有青島特色的工業轉型發展之路,也走出了一條企業家培育之路。
一批批富有前瞻性和革新意識的企業家,領航“青島制造”揚帆乘風、踏浪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