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楊朝清
近日,一個名為“廣西賓陽13歲新郎迎娶16歲新娘”的網帖火了。經調查,這對新人實為馬山人,均滿16歲。新娘小吳介紹,她男友上完初二就不讀書了,已經在南寧打工兩年,自己去年上完高一就不讀了,他們打算達到法定結婚年齡再去領證。(2月22日《南國早報》) 在一些農村地區,早婚已經成為一種見怪不怪的常態。盡管婚宴具有公開的儀式性,早婚卻并不具備法律效力。從表面上看,早婚是農村青少年的“早熟”,從本質上講,早婚則是農村青少年出路單一化、人生定型化的產物。早婚的背后,隱藏著農業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價值分歧與觀念沖突。早婚通常都得到了父母的支持,為何?一方面,幫助子女成家立業既是父母的道德責任,也是情感義務;另一方面,早婚不僅可以加速孩子的成長,也可以降低婚嫁的成本。同時,早婚也和當下農村的養老困境密不可分。
作為一種“揠苗助長”的過度社會化,早婚不可避免會帶來一系列的后續問題。破解早婚現象,不僅需要人們轉變觀念,也需要改善和優化農村青少年和農村老年人的生存生態。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