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楊朝清 近日,廣東中山市女孩丁雙琴的家屬向記者證實,12月27日下午,丁雙琴的尸體在東村碼頭附近被發現。此前,18歲的丁雙琴留下絕筆信后離家出走。家屬懷疑該女孩被騙,再加上3年前其父親離世的打擊,才選擇了這條路。 面對需要幫助的陌生人,丁雙琴以毫無防備的赤子之心伸出援手,卻不成想,好心被騙子們所利用。這一悲劇固然有丁雙琴內心世界不夠強大的因素,騙子們通過作偽的手段坑蒙拐騙也是一個直接的導火索。“助人被騙”的失落感和挫敗感,成為壓倒丁雙琴的“最后一根稻草”。
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一次不經意的邂逅,都有可能改變人生的軌跡。在經濟市場化、人口流動化的今天,人的不確定性逐漸成為風險社會的主導因素;繼黑龍江“送孕婦回家遇害”之后,“助人被騙”再一次為風險社會增添了悲情的注腳。“助人被騙”切割了社會信任,增強了人們利他行為的成本,讓人們封閉性、保護性的社會排斥潛滋暗長。
15歲輟學努力賺錢供哥哥讀書的丁雙琴,過早地承受著生活的重擔。在眾人眼中,丁雙琴是一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道德樣本;可是,她內心世界的孤獨卻沒有得到足夠的愛與關心。在現實生活中,那些沉默、內向的“好孩子”、“乖孩子”,往往容易被忽視、被遺忘,成為注意力盲點。一旦這些邊緣群體成為注意力焦點,通常都伴隨著令人驚心動魄的意外傷害事件。
生活的艱辛、命運的悲苦 、人性的復雜,都是生命歷程中不可回避的體驗。面對誤解、曲解甚至是訛詐,如何化解危機、走出困境,既見證著社會治理的成色,也考驗著個體的危機處理能力。如果全社會能形成激勵好心人、約束“壞人”的長效機制,“助人被騙”就會逐漸減消失;如果個體能夠多一些生命本位意識,面對道德式微、底線失守,丁雙琴至少不會如此早地結束生命。
說到底,不論是從源頭上杜絕騙子作偽,還是從中間環節普及生命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減壓閥”,避免悲劇發生,既需要個體救贖,也離不開制度關愛。丁雙慶的悲劇給社會的提醒,還有應該如何去關注、關心那些“好孩子”、“乖孩子”的精神世界。(作者系高校教師)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