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衍瀛選擇留在溥儀身邊,這讓他勞累奔波,那么弟弟商衍鎏呢?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探花”,這個頭銜似乎蓋過了哥哥的光芒。清朝滅亡后,商衍鎏跟隨哥哥一起來到青島,將來的路怎么走?
哥哥堅持留下,他則做出了人生最大的選擇:退出官場,帶著家人遠赴德國,只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學者。這個選擇,讓他成為德國傳播漢學開拓者,成就了一個精彩的人生。
成為“末代探花”是因為慈禧? 商衍鎏是幸運的。1903年他跟哥哥一起參加科舉考試,哥哥中進士進了翰林院,他則名落孫山回了家。按照三年一試的科舉慣例,按理說,商衍鎏這輩子就這樣了。偏偏1904年,慈禧太后70壽辰時,清朝決定增開一科會試(甲辰恩科),商衍鎏才抓住這最后一根稻草 ,并幸運的成為探花。為什么說“幸運”呢?一來因為1905年,清廷頒布上諭:“著即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科舉制度被廢除,商衍鎏成為末代探花。二來,商衍鎏這個探花來得實在蹊蹺,關于這一段民間有不少版本。
一種說法是:光緒帝互換名次。我們來看柏樺在《末代探花》中的介紹:“會試上,商衍鎏中第一百二十九名貢士,接著參加保和殿復試,得二等第四十四名,緊接下來應殿試,商衍鎏光榮與夢想的那一刻到來了,他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他那一屆科舉中還有一些日后更為叱咤風云的進士如譚延闿 、沈鈞儒等。商衍鎏的二兒子商承祚回憶:“甲辰科殿試讀卷官最初擬定的鼎甲名次是:朱汝珍第一,劉春霖第二,張啟俊第三,我父第四,以此送呈欽定 。光緒帝看后認為第二卷比第一卷寫得好,第四卷比第三卷寫得好,因此將一、二互易,三、四互易。這樣最后的名次成為:劉、朱、商、張。”
第二種說法流傳更廣,想必很多人也都聽過,慈禧亂點英雄譜。說本來廣東清遠考生朱汝珍是第一名,但慈禧太后最恨廣東人(如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等皆是她的對頭),一見朱汝珍是廣東人就不高興,非拉下不可,而第二名劉春霖名字有吉祥之意,所以加以互易。又因商衍鎏字寫得比第三名好,故提前了一名。此說滿足了中國民眾歷史的戲說欲,流傳甚廣。這一說法有明顯的錯誤,第一,欽定者是光緒帝而非慈禧;第二,根據清制,送呈的是貼有浮簽的彌封卷,根本不知某卷屬何人,要名次最后確定后才拆封。
當然,或許有人問了,商衍鎏不也是廣東人嗎?據說,商衍鎏在報名時填的是“廣東駐防正白旗漢軍”,所以避開了老佛爺的陰謀之手。
關于第二種說法,商衍鎏晚年曾專門撰文《我中探花的經過》駁斥,只是仍然擋不住人們對歷史趣味性的追求。管他到底怎樣,作為“末代探花”商衍鎏在考中不久便入了翰林院,跟哥哥成了同事。
在青島遇到人生轉折點 商衍鎏在翰林院的表現如何?夏和順在《商衍鎏:末代探花紅霞滿天》一文中進行了簡要介紹:“中探花之后,商衍鎏先后任過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等職。不久,清廷欲推行新政,由吏部尚書張百熙組織癸卯、甲辰兩科進士會考,選拔一批人到日本學習法政,商衍鎏與劉春霖、朱汝珍即在其列。這樣,1906年,商衍鎏東渡扶桑,入東京法政大學學習,科目有經濟學、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外交史等。”
這段經歷對商衍鎏起了重要作用。商衍鎏的二兒子商承祚在《我父商衍鎏先生傳略》一文中說:“這些新的科目,對于過去只熟讀四書、五經、‘圣賢古訓’的學子來說,大大擴展了視野,開拓了新的知識空間。”
不僅如此,1906年冬天,商衍鎏還參加過《民報》周年紀念會,孫文 、章炳麟和《民報》主筆汪兆銘先后演講,其內容都是主張革命的,這在他內心引起極大震動。兩年后畢業歸國,朝廷又進行考核,商衍鎏被評為最優列一等,晉升翰林院侍講。他曾向清廷提出過一些改革建議,但都未被重視。
1911年,商衍鎏的責任更重了:任翰林院侍講銜撰文,又任協辦院理 、實錄館總校、國史館編修、文淵閣校理,重任在肩,忙得不亦樂乎。可就在這一年,清廷垮了。后來,商衍鎏跟著哥哥來了青島。商衍鎏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在青島家中,除有中文教師,還聘一位英文教師,教育子女。他認為日本人身體強健,是重視體育之故,便又請了個谷師傅教孩子們打拳,還買了一匹小馬,讓孩子們騎練,鍛煉膽識。面對動亂的時局,他也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清廷沒有了,即便能復辟又能怎樣?當初他向清廷提出了那么多好的建議都沒有被采納!想在官場好好發揮是不可能的了。哥哥執意追隨溥儀,那么他能去哪呢?
有個機會來了!1912年,德國漢學家奧托·福蘭閣(中國名傅蘭克)來青島招聘助教。福蘭閣曾在德國駐華使館工作,著有《吐魯番出土的一個佛教碑刻》等文 ,1909年返回柏林后不久出任漢堡大學殖民學院漢學系主任教授。該學院旨在為政府官員和其他愿意到海外殖民地工作的德國人提供預備教育,學院給福蘭閣配備兩名助教的名額,可以聘用一名德國人和一名中國人。 迷茫中的商衍鎏接受了這次邀請。據商承祚回憶:“1912年,我父鑒于當時國內軍閥混戰,局勢很亂,決定應聘出國,并攜長兄承祖 、二堂兄承謙去讀中學。與該校簽訂四年的合同,年薪6000馬克,旅費1200馬克(當時一馬克不到五角大洋),是年5月乘火車取道俄國轉達漢堡,行程半月(如從青島乘船則需六個星期)。”
成為德國傳播漢學第一人 那時候,商衍鎏連一句德國話都不會說,但他依然靠自己的努力和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成績。就連福蘭閣都說他“擁有非凡的學習能力和對科學問題的全心奉獻精神”。
這樣的評價都源于他在漢堡大學任教期間為德國漢學及中德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夏和順在《商衍鎏:末代探花紅霞滿天》中說,他除了為東亞系學生講授漢語外,還為德國漢學教師講授高級漢學課程,他剛一到校,就應教師們邀請講解《列子》,經他傳道授業,這批年輕教師日后成為德國漢學界的中堅力量。他積極參與漢堡大學中國語言文化系及漢學研究中心的籌建工作。漢堡大學董事會撥款2萬馬克,由商衍鎏與福蘭閣采購中文圖書,并以商衍鎏的名義向中國國內定購,他首選了《古今圖書集成》及《永樂大典》等一批明清古籍,為德國漢學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如今漢堡大學圖書館擁有近十萬冊中文藏書,庫內明清古籍藏量甚豐,大都是商衍鎏當年采購之功。
就這樣在德國度過了平穩的四年,他被譽為德國傳播漢學第一人。合同期滿后,漢堡大學仍想續約,但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商衍鎏考慮到中德之間可能開戰以及戰時生活的困難,決定回國。回國之后的日子如何呢?以他的資歷和能力,他又進了政壇,擔任馮國璋副總統府顧問兼江蘇督軍署秘書,負責處理禮節性的應酬文字,后來還擔任過國民政府財政部秘書和江西省財政特派員等職。據說在江西上任期間,有商人請求他在修訂某條例時能照顧他們的利益,并許諾此事辦成送酬金5萬元,被商衍鎏嚴詞拒絕,此事一時傳為美談。
曾經科舉入仕,是因為父親的心愿,入仕后他努力去做一名合格的官員,盡職盡責,但清廷給他的回報是:不采納!看透官場的他,回國后再次進入官場,他以為換了個時代就不一樣了,但仍然讓他失望。于是,1927年,商衍鎏離開國民政府。好在他經數十年科舉訓練,得以“通文史、善詩書、妍書法”,其書法造詣尤深,便以賣字為生。
晚年的幸福生活 離開政壇的商衍鎏用自己的經驗告誡子女:“為人在世不應追求虛名,應該以治學為本,從事學術研究工作。”長子商承祖早年隨父赴德學習,獲漢堡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回國后在中央研究院從事少數民族調查,是中國民族學先驅之一。次子商承祚則是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1938年,日本大肆侵華,轟炸機頻繁在長沙轟炸,為了避免古墓被轟炸搗毀,商承祚冒著隨時可能被轟炸的危險搶救性地挖掘楚墓,后來寫成《長沙古物聞見記》、《長沙出土楚漆圖錄》,開楚文化研究的先河,他也被稱為湖南楚文化考古和研究的開山鼻祖。而商衍鎏自己以“康樂老人”自稱,過上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喜歡書法、喜歡畫竹也喜歡詩歌,在文化圈內名氣頗盛。
正是因為他“末代探花”的身份,他的經歷以及他在書畫方面的造詣,解放后創辦中央文史館時,全國有八個翰林、一個進士、二十一個秀才,商衍鎏因“末代探花”功名擔任了副館長。1956年他返回故鄉廣州,又任廣東省政協常委、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當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特地拍攝了生活紀錄片《探花的晚年》,展示商衍鎏晚年的幸福生活。從這些方面看,他確實比哥哥商衍瀛要幸運多了。
1963年,商衍鎏去世,享年90歲。我們借用其次子商承祚的話總結他這一生:“我父一生的遭遇,起伏很大。他少年艱辛,青年得志,中年迍邅,晚年幸福美滿,可謂否極泰來,紅霞滿天。”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宮巖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