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有兄弟姐妹的人,年紀小的就是比年紀大的幸運。這話或許有一定道理,比如晚清這對兄弟:商衍瀛和商衍鎏。哥哥比弟弟大六歲,先是哥哥考中進士入了翰林,之后弟弟也一舉高中,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探花。
辛亥革命爆發,清帝遜位,兄弟倆一起來到青島避難。面對不斷變化的時局,他們做出了不一樣的人生選擇:哥哥的心始終惦念著清廷,選擇留在溥儀身邊,甚至不惜背上漢奸的罵名;而弟弟則對官場心灰意冷,遠赴德國漢堡殖民學院(后成為漢堡大學)東亞系教研中文,成為德國傳播漢學開拓者。本期《發現青島》,讓我們透過兄弟倆的故事感嘆:人生不光是幸運,還有自己的選擇。
他們原是八旗子弟之后 哥哥是進士,弟弟是探花,這樣的成績在晚清可是了不得的。但他們并不是出自什么文學世家,也不是名門之后,而是響當當的八旗子弟。
商家祖籍沈陽,屬于漢軍中的正白旗,也就是跟隨滿洲清兵攻入中原的漢人,之后跟隨大部隊到廣州駐防。之后百余年,商家子弟靠著八旗子弟這塊牌子,安安分分練好騎射武功,曾有幾人官至驍旗校(相當于團級干部),卻始終不能使商氏顯赫。
從商衍瀛和商衍鎏的父親商廷煥這一代開始,商家決定棄戎從文,為什么?有人說為了家族榮耀,另謀出路;有人說是因為商廷煥體弱多病,實在騎不了馬、上不了戰場;而吳真找到另外一層原因,并將其寫在《“中國最后一個探花”的五代傳奇》一文中:“史載,當時駐防廣州的八旗部隊有幾萬人,晚清時期因朝廷撥款減少,大多陷入困頓的境地,清初不屑為之的科舉開始被八旗子弟視為出路。”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商廷煥開始寒窗苦讀了,他專門拜著名大儒陳澧為師,跟許多晚清讀書人一樣,希望能考取功名。可偏偏他的這次嘗試實在不順,連續七次參加舉人考試都沒有考中,他徹底絕望了。之后他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了長子衍瀛、二侄衍桑和次子衍鎏身上。
為了讓他們三人專心讀書,他在廣州住所蓮花巷巷尾辟地一塊,種上花竹,又蓋上茅屋數間,取了個雅致的名字:玉蓮園。這里自從成為兄弟倆的課堂。
回憶起這段時光,商衍鎏曾這樣說:“終日仆仆,皆以練習科舉考試為目標,以此白晝甚少讀書的時候,而用功總在夜間。‘三更燈火五更雞’,以這句話來形容士子的讀書,真是不錯。”
這樣的清貧讀書生活換來意想不到的結果:1890年廣東貢試,商家子弟氣勢如虹,一舉占了全省前十名之三。長兄衍瀛考了全省第一名,二兄衍桑(21歲早逝)取第四名,弟弟衍鎏第十名 。1894年商衍瀛和商衍鎏兄弟同時中舉,被譽為“禺山雙鳳(禺山指廣州)”。
而9年后,兄弟倆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1903年商衍瀛中進士入翰林,1904年商衍鎏中探花亦入翰林,加上其叔商廷修也是翰林。一家三翰林,商家僅僅兩代就取得這樣的功名,勝過了許多漢人耕讀世家 ,本無什么家學的商家儼然成為文化世家,實為嶺南(相當于現在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所罕見。
這就是商家的家族背景,我們分別來看看,兄弟倆接下來的人生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翰林院被裁他來到青島 首先是哥哥商衍瀛,他比弟弟提前一年入翰林,任翰林院編修。1908年,清政府希望改革學堂,建立新的大學分科,商衍瀛被派日本考察大學學制。其實早在10年前,京師大學堂已經成立了,但是一直沒有成功分科。等到商衍瀛任京師大學堂預科監督時,他接過這一重任,赴日本考察,回國后便全心投入學校規章制度、宿舍建設、制定學科的工作中,很快建立起大學分科教育體系。關于商衍瀛在政界的表現實在平平,除了這件事,城市信報/信網記者再找不到其他。很快便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翰林院被裁撤后,商衍瀛失望而去。后來,他來到了青島,成為遜清遺老中的一員。他在青島的故事,青島文史專家魯勇先生在《遜清遺老的青島時光》里有所記載。
商衍瀛來青島后,在湖南路和泰安路路口建了座房子,是歐式建筑,還帶著個小花園。在這里,他主要跟兩個人關系不錯,前學部副大臣勞乃宣和劉廷琛。1914年日本占領青島后,他們三人曾經一起同游曲阜少昊陵,局勢穩定后,又一起回到了青島家中。
那么,他在青島主要忙活什么?他參加了衛禮賢組織的尊孔文社,以他翰林的身份,受到衛禮賢的尊重,與他切磋,請教中國典籍,他樂此不倦,在衛禮賢翻譯中國古代文獻中起了一定作用。
此外,尊孔文社的中德文友們經常在一起聚會飲酒。德國人雖然不知道什么是“翰林”,但聽說比“博士”還要厲害,對他也十分尊重,但交往中才發現,這位翰林的很多做法讓他們不理解。
比如商衍瀛明明很喜歡喝酒,也能喝許多,卻常常裝作“我不會喝酒,我要喝醉了”;比如他們跟商衍瀛“劃拳”,可為什么贏的那一方不喝酒,反而輸的那一方要喝,這跟他們的理念不一樣:只有贏的人有酒喝才對啊!其實他們不明白的還有很多,比如商衍瀛如果真的喝多了,這時會有個家人馬上出現說:家中有急事,速請回府。商衍瀛也只能無可奈何地離去。德國朋友就更不明白了:為什么總是有家人出現打擾了酒興?他們不知道這些都是提前安排好的。
為了溥儀他什么也干 如果有人認為,商衍瀛在青島就是純粹吃喝玩樂的那就錯了。他有自己的心事。雖然清廷已經沒了,但他對清廷的心還一直都在,所以當有人徹底放棄清廷過上逍遙日子,亦或是有了別的選擇時,他的選擇只有一個:忠于溥儀。
魯勇先生告訴城市信報/信網記者:“他積極參與劉廷琛組織的復辟活動。起初馮國璋、張勛表示同力復辟,商衍瀛與王寶田去說張勛時,張勛又反悔了,聯合未成。等到1917年再次發動張勛復辟,商衍瀛代表劉廷琛去與張勛商談,也沒有成功。”
商衍瀛可能不明白,這么多次的努力為什么總是進行不下去?原因很簡單,他復辟只為清廷為皇帝,而別人復辟都另有目的。
1922年溥儀大婚,宣示成人,可以親政了。溥儀說:“我在婚禮之后,挑選了幾個我認為最忠心的、最有才干的人,作為我的心腹之臣。”這就是鄭孝胥、溫肅 、商衍瀛、王國維等,分別給予南書房行走等官銜。
從這一點看,起碼商衍瀛的心思沒有白費,溥儀看到了。所以當受此“皇恩”,他更加賣力地為溥儀工作,馬上寫了“奏折”:
奏皇上圣躬欠安,務求靜養,時局變幻不出三個月內。今日皇上之艱難,安知非他日之福?臣擬明日出關……
溥儀閱此“奏折”后“上諭”:卿此去奉表面雖為地款,實則主要不在此耳,此不待言而明也。
奉,指的就是奉系軍閥。商衍瀛去奉系軍閥要什么地款呢?魯勇先生解釋說:“溥儀成人后,想恢復大清帝國重登皇位,奉迎之人雖然不少,而少有兵權之人相助。由于祖宗遺留及10年間的清室優待條例,他有珍寶文物金銀很多。所以他多方試探,給張作霖等軍閥送重禮,希望他們當中有人能真正幫助他。”
這是項重要任務,所以溥儀選擇了自己相信的人商衍瀛。但溥儀和商衍瀛都太過異想天開了。還沒等商衍瀛到東北,“皇姑屯事件”爆發,張作霖被炸死,張學良迅速穩定東北政局,并籌劃東北易幟。這下,溥儀著急了,他當皇帝的時間要被拖延,甚至可能就沒有希望了,他讓商衍瀛去想辦法阻擾。康艷華在《溥儀阻撓張學良“易幟”》一文中介紹:“溥儀派手下與奉軍素有往來的老臣商衍瀛來到東北,頻繁接觸奉系要人張作相、張景惠等人。在‘易幟前后的關鍵時刻,溥儀授命商衍瀛與張學良密商。張商會談無任何記載,但會談后,張學良寫了一封親筆簽名信給溥儀,表達了對溥儀阻撓統一之舉的不滿。”
最終,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溥儀“夢想成真”,當上了偽滿洲國皇帝,商衍瀛也擔任了執政府秘書兼內務府官,成了漢奸。
他是溥儀出獄后第一個探訪的人 商衍瀛了解溥儀、忠于溥儀。自然,溥儀對他也有真心,當1959年特赦回到北京,第一個出門探訪的人便是商衍瀛。那時他雖已臥病在床,見到溥儀仍然激動:“您出來了,我跟著您走。”溥儀嚇壞了,忙說:“咱一同跟著毛主席走。”這事被溥儀鄭重地寫在《我的前半生》初稿里。
嚴格來講,商衍瀛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漢奸,他只是習慣了跟著溥儀走。所以,當溥儀不在的那些年,他專注于做社會慈善:1929年,天津冰災,商衍瀛出任天津紅十字會名譽會長,牽頭設立難民收容所五處;1930年,陜西旱災,商衍瀛又沖往陜西賑災,為了籌集資金,把自己冬天需要穿的全部皮衣都拿出來變賣,變賣的錢用于賑災;在陜西建立災童教養院,收容教育災童;建立懷幼村,讓長大后的災童有地方回去耕種。
新中國成立后,周總理親自接見商衍瀛,并派工作人員多次上門慰問,希望商衍瀛能夠進入中央文史館工作,商衍瀛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著述了有關清史。
商衍瀛這一生活得很純粹,他不為官不為財,只為恪守自己最初的選擇。就像他臨終留下的這首《垂暮自題》:殉道殉身衷一是,唯從初念見其真。殺機人發天反復,直道心存動鬼神。稚柏能安冰刺骨,貞松寧畏麝成塵。紛紛成敗歸元理,定論留將后世人。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宮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