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館陶路13號;成立時間:初建1902年前后,1908年改組
會館多愛國義舉,傅炳昭“書”魯商傳奇 館陶路上,車流密集,然而,對比老街區,這里仍然顯得有些安靜。一段長長的大理石墻壁止住了記者前行的腳步,此地便是齊燕會館舊址所在地。隔著柵欄,可以看到一段20級的長臺階,上去后是一棟亮黃色的二層建筑,四根高大的羅馬柱支持著前突的門樓,建筑帶有歐洲風格,與中山路上的德式建筑相得益彰。街道上也有三三兩兩的游客被這道石墻長廊吸引,紛紛拍照留念,在他們頭頂上,一棵高大的梧桐宛如從墻壁中長出來一般,靜靜地凝望著腳下的游人和來往的車輛。
這所會館里發生過什么傳奇故事?有哪些風云人物來過這里?梧桐無言,我們只能逆時間而上,到歷史深處進行探尋。
“我來田島問英雄” 齊燕會館最初并不是建在館陶路,因為早在“1901年(也有說法是1902年),山東籍商人便創立了最早的山東會館,后來朱子興等河北天津籍人加入后,于1908年(也有資料稱為1907年)改組為齊燕會館”(《大鮑島》)。“不過最初具體地址不太清楚,應該是在大鮑島街區里,德國戰敗后才搬到館陶路上”,青島文史專家、中山路大使魯海告訴記者,“當時德國人想把天后宮搬到這里,結果沒有成行,后來便用作了齊燕會館”。青島文史學者魯勇也說:“齊燕會館初建時面積狹小,而書法家王垿的家對面有一塊空地,本來是德國人想搬遷天后宮之用。后來德國戰敗,這塊地皮就閑置了,于是齊燕會館便在此建了新館并在其中擴建了戲樓”。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后,齊燕會館被日軍強占,改名“興亞俱樂部”。青島解放后,這里曾是海軍招待所,現為海軍駐地。
盡管初建時面積不大,但齊燕會館是青島建立最早、影響最大的會館,“德國總督在青島遴選‘華人信任’,一共四個人,齊燕會館占據了兩個人,三江會館和廣東會館各一個人”,魯海先生說。齊燕會館在當時的地位可見一斑。因此它落成時,德國總督與山東巡撫皆出席慶典,大門兩側楹聯為學部侍郎劉廷琛所提:“齊魯為禮義文物所宗,誰使海邦同被化;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我來田島問英雄。”
然而,在王垿看來,齊燕會館并不如三江會館紅火,讓他“十分遺憾”。記者分析,這可能與孫中山沒有到過齊燕會館有關。其實,齊燕會館并非與孫中山沒有聯系,1925年4月10日,孫中山先生逝世追悼大會就在齊燕會館舉行。此外,齊燕會館里還舉行了一系列的愛國行動:1925年6月30日,為追悼在青島、上海等地被英、日帝國主義殺害的同胞,青島各界在齊燕會館舉行“青滬粵漢”死難烈士追悼會,《青島公民報》主筆胡信之宣讀祭文;1929年,為了擺脫日本正金銀行的操控,廢除膠平銀,順利廢兩改元,比全國其他地區的貨幣改革早4年……
當然,和齊燕會館發生關聯的最著名的活動便是抵制拆除天后宮。因為兩個主角胡存約和傅炳昭都是齊燕會館創始人,“德人議移天后宮,存約與傅炳昭等力爭之,乃止”(《膠澳志》)。胡存約相信老青島人都聽過他的名字,傅炳昭又是何許人也?
青島“人瑞”傅炳昭 傅炳昭1865年生于萊州府黃縣。作為黃縣幫中闖蕩青島的第一人,“傅炳昭早在章高元駐防膠澳時代,就已在總兵衙門附近的青島口開辦了經營商品雜貨的源泰商號”。傅炳昭頗具商業頭腦,德租青島時期,他就意識到德語是“打開財富之門的敲門磚,發奮自學德語”,竟能完全憑借一己之力開始試著與德國人打交道。至于傅炳昭是如何贏得第一桶金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謎,青島文史學者李明說,“傅在青島似乎不完全是白手起家,他的創業準備,應該是早年在日本完成的。青島華新紗廠主周學熙的兒子曾在關于華新紗廠的歷程回憶中,證實過傅炳昭在日本經商的經歷”。
傅炳昭在青島,有幾件大事值得一提,一是“修建膠濟鐵路時,德人侵犯中國農民利益,爆發抗德斗爭,中德官方無能為力,中方以傅炳昭為代表,德方以衛禮賢為代表進行調節工作,平息了武裝斗爭,從這時二人成為了好友”,魯海先生告訴記者。第二,他聯合天津籍成通號經理朱子興(朱杰)成立了青島的第一家行會機構——齊燕會館。“這個朱子興需要提一下”,魯海說,他不但經營商號,還是大通木廠的經理,并建立了當時大名鼎鼎的東華旅社,“張學良來青島就曾下榻在此”。另外,傅炳昭曾帶領黃縣幫雄踞青島商界,使得黃縣人在青島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和紗布業大商號,以至于那是人們都知道“搞紗布的離不開黃縣人”。“商會中同鄉的凝聚力很強,其實和政府是一種很微弱的關系,特別是軍閥政府,敲詐他們很嚴重,必須抱團。商會運作非常復雜”,青島市檔案館編研處處長孫保鋒告訴記者。顯然這是傅炳昭的強項。1922年,傅炳昭就給來青創業的同鄉劉鳴卿、劉書衡兄弟指點迷津,并親自籌劃運作,成立“山左銀行”和“利豐銀號”。
日本占領青島以后,深知日本人伎倆的傅炳昭趁機“退隱江湖”,退出商界舞臺。“傅這個人的影響盡管遭到了明顯削弱,但他依然可以在諸如華新紗廠開辦這樣一些重要的經濟活動中,保持調解的能力”,李明如是說。1924年5月,膠澳督辦高恩洪發起籌辦私立青島大學,“傅炳昭和劉子山、宋雨亭等著名商人成為了校董。現在看,這是本地商人的一次慷慨的集體善舉”。
1946年,82歲的傅炳昭在上海病逝,被尊稱為青島一代“人瑞”的他,不僅擔任過齊燕會館會長,還是首任青島商會會長,中華商務公局董事,是一位叱咤商場的頭面人物。因此,孫中山曾接見過他,“1912年,失去了實際權力的共和領袖孫中山訪問青島,期間曾經和部分非廣東籍的青島華商有過以募集資本為目的的接觸,在后來出現的一份來源不明的名單上,傅炳昭、丁敬臣、古成章、鄭章華都是這次會面的成員。但是,根據青島總督瓦德克當時的報告,除了廣東籍華商,其他商人都對孫的到訪和資助革命的要求,保持了沉默”,李明的這一說法中,透露著孫中山與齊燕會館的又一聯系,只是,似乎他們的接觸并不愉快。
地址:芝罘路24號;創辦時間:1906年
同鄉會孫中山激情演講,老會館煥發新顏 三江會館舊址旁是一所學校門口,根據史料記載,這里曾為三江小學,青島解放后改為芝罘路小學,上世紀80年代又改為市南區特殊教育學校,2012年的舊照門口上掛有三江學校的牌子,不知何故,已被拆下,門崗也沒有人守衛。不過,通過右側樓房墻面窗戶,可以看出這里應該是學校的后廚,不時有飯菜的香味飄出。墻面上有學校的校址遷移介紹,署名為“青島市市南區輔讀學校”。起初,記者沒有找到“與三江會館一墻之隔”的廣東會館,后來在熱心市民張兆順的帶領下,走到頭往右一拐,沒走幾米,眼前豁然開闊,臺階下的空地上鋪有塑膠草皮,一棟亮黃色兩層小樓顯然粉刷時間不長,讓記者難以一時從三江會館的黑灰色建筑中回過神來,樓內房屋皆空空蕩蕩,根據屋內留下的黑板、教學道具、舊校服可以判斷,這里曾是一棟教學樓,一間教室的墻面上貼有“三江學校后教學樓安全疏散示意圖”證實了記者的猜測。這里便是廣東會館舊址。
“會館最早是進京趕考的舉子們落腳之地,后來因為商業的發展,演變為商人們落腳的地方,再后來慢慢變成商會性質,為同鄉維權,保護同鄉利益”,孫保鋒說,青島的商會有自律性質,也會互相提攜,“比如過去想干學徒,需要找三個可靠的保人,往往出自同鄉商會”。這種凝聚力高、又能夠聯誼的機構就是會館,而廣東會館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的,“那時,客居青島的廣東商賈多住在市北區甘肅路、陵縣路一帶,這也是甘肅路一度被稱為‘廣東街’的緣由。由于廣東老鄉們需要經常往來,而當時的通訊、交通都不甚方便,遂于1906年成立廣東會館,是廣東籍工商業者聚會議事之處。廣東會館由在青的廣東富商們捐助資金,專門為老鄉服務。凡老鄉有困難來找廣東會館,沒飯吃管飯,沒衣穿發衣,沒錢花給錢,如失業便幫助找工作,想回鄉則資助路費……”(呂銘康《青島老街里的廣東商賈》)。
《膠澳志》記載:“廣東會館于前清光緒年間成立,初由廣東幫商號組織,歷年經辦本埠公益,同鄉善舉甚多。附設小學。”“廣東會館附設的小學是嶺南小學”,魯海先生補充說。
一提到廣東會館,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便是孫中山。1912年9月30日,孫中山出席了三江會館舉行的盛大歡迎會后,參加了廣東會館的茶會,并在廣東會館前同廣東會館人員合影留念。而就在當晚,他又出席了粵東同鄉會的晚宴,并發表了激情演講,他說中國應該破除夜郎自大的心態,學習西方先進文化,把中西文化結合,“青島的建設就是一個極好的證明,中國人當以此為榜樣”,他還提到鐵路建設需要商界支持,也要開放對待外國資本參與。廣東會館會長古成章隨即起身提議:“我們中國千百年的封建統治被推翻,國家實現了民主共和,孫中山先生就在面前為我們指點迷津,設計未來。”在他的提議下,在場的人們起立舉杯,整個青島一時洋溢著節日的氣氛(《1912年孫中山先生的青島之行》)。
而無論是老青島市民還是公交車司機,對一個地點肯定不會陌生,那就是廣東公墓。“上世紀30年代初,青島的一位叫做梁善川的廣東富商出面倡導集資,為在青的廣東同鄉,在雙山西北的孫家頂子建成了‘青島廣東公墓’,由廣東會館的盧云鵬具體管理。只要是廣東人在青去世,經會館統一安排便安葬于此”,呂銘康說。據悉,廣東公墓共葬有500余位同鄉的墓穴。
抗日戰爭爆發,廣東會館被迫停辦。直到1946年,廣東會館才得以恢復。經過重新改組,更名為廣東旅青同鄉會。
地址:四方路10號甲;成立時間:1907年
三江緣何代四省?首任會長何所蹤? 三江會館在商界名氣很大,因而,到達四方路和芝罘路路口后,記者頗有信心,以為隨便問個老人便能知道舊址所在地。沒想到,問了幾個人都表示不知道,最后在71歲的張兆順老人的帶領下,記者找到了廣東會館的舊址,三江會館是否為四方路10號旁的老房子他也不太清楚。記者致電青島老建筑愛好者、曾就讀于三江小學的單志先老人,他告訴記者,三江會館舊址只剩下了一棟建筑,是原來的二進院,就是四方路10號甲。那么,記者面前的這棟破舊房屋就是曾經紅極一時的三江會館了。黑瓦黃泥墻,典型的中式風格,墻皮有些脫落。很難想象,舊照中當年的四進院宏偉建筑如今只剩下一個側面。
三江會館為何是四省? “門口是一個高大的影壁,兩側是兩個帶刁斗的旗桿。整個會館分四進院,第一進是戲樓(飛檐斗拱式,被稱‘琴港第一戲樓’),有戲臺、包廂池座,中國京劇名伶曾在這里演出,1928年青島組織了京劇票友社,叫和聲社,上世紀30年代,和聲社的會員有洪深、俞珊、老舍等,前兩者都曾在這里演出;第二進院是議事廳和客房,同鄉們大都居住于此;第三進院是三江診所,免費為同鄉治病;第四進院是‘三江里’,是高檔住房”,魯海先生給記者再現了三江會館的輝煌。那么,為什么三江會館代表的是浙江、江西、安徽、江蘇四省籍商人的利益呢?原來,明清兩代,行省中有“三江”之稱,即江南省、浙江省、江西省,魯海解釋說,清朝康熙年間,康熙認為江南省太大,便將其一分為二,以安慶、徽州一帶成立安徽省,以江寧、蘇州一帶成立江蘇省,這樣,“三江”實際上就是四個省了。
在關于三江會館的描述中,有兩位人物值得一提,一位是首任會長周寶山,一位是大名鼎鼎的丁敬臣。
首任會長何所蹤?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周寶山,記者能查到的關于他的資料非常少,除了蔣楷將其引薦給遜清遺老們的記錄,以及《膠澳志》上的只言片語外,其他的很難見到。
他到底是何許人也?為何能當上第一任會長?為此,記者聯系上了周寶山的孫子、原省計委主任周文彬,“我對祖父了解得也不多”,周文彬說,祖父1929年就去世了,而他出生于1933年,沒有見過祖父,只是從母親的回憶中了解了一點祖父的信息,“爺爺是浙江慈溪人,曾在上海當學徒。我母親老家是山東鄒平,外公家世代為官,后調到上海。在這里認識了爺爺,兩人談話比較投機”。成為莫逆之交后,兩人決定親上加親,便給各自還不到十歲的兒女定下了娃娃親。此時的青島,大鮑島城市規模初具,曾就職于上海土產行的周寶山看到了商機,兩家都搬到了青島,“祖父買的房子據說就在三江會館附近”。利用在土產行所學的本領,周寶山自己開了家周銳記貿易商行。也就是此時的發跡,讓周寶山在青島賺得盆滿缽滿,并躋身于青島的頭面人物,后榮升三江會館第一任會長的寶座。
然而,從商者最怕失敗,周文彬記得母親說過,爺爺是被“氣”死的,“聽母親說,他在青島搞房地產賺了一大筆錢,但都投進股票中,結果全賠了,家里徹底破產”,祖父最終抑郁而終。周文彬出生于1933年,大姐出生于1925年,中間有兩個哥哥,父親又丟了工作,全家老小便從上海來到青島,投靠外祖父。在母親娘家人的支持下,父親覓得一份會計工作。然而,由于父親患有肺病多年,加上1938年日本侵入青島,他連病再恐嚇,竟撇下一家老小撒手人寰。“因為經濟原因,大姐13歲便到頤中煙草當童工”。4年后,在浙江老鄉的幫助下,姐姐來到祖父曾經工作的三江小學當教員,一教就是10年。這應該說是周家與三江會館緣分的繼續。
丁敬臣的功與過 形容丁敬臣為大名鼎鼎一點都不為過,因為這個集華商商會會長、總督府信任、三江會館館長于一身的江蘇商人在青島商界頗為高調。他曾是青島四大家族之一(劉子山、傅炳昭、丁敬臣、李漣溪),他的故居大學路16號甲后來林彪也曾居住過。
丁敬臣1880年出生于江蘇揚州。“他從商之前是候補知府”,魯海先生告訴記者。頗有生意頭腦的丁敬臣決定卸去一身官衣,到上海從事洋務。這段時間,他學習了外語和與洋人打交道的本領,隨后接受了德國人的高薪聘請,來到青島擔任禪臣洋行的買辦。發現這行商機無限后,1900年,年僅20歲的丁敬臣便開辦了自己的悅來公司,以及后來的丁敬記,從事進出口貿易和航運業等。1907年,在丁敬臣等人的發起下,三江會館成立,山東巡撫楊世驤(楊士驤)和德國膠澳總督都沛錄都參加了開幕式,并從濟南邀請了班子來演京劇,讓德國人大開眼界。丁敬臣先后任副會長、會長,并被選為青島(華商)商會的會長。由于在德國人的中國人之間行走,他成了德國督署信任四人中的一員,他的左右逢源以及廣博人脈,使得他成為德租時期青島華商的領袖人物。
1912年9月底青島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孫中山先生蒞臨青島。9月29日,訪問海關之后,孫中山參加了三江會館舉行的盛大歡迎會,歡迎會上鞭炮齊鳴,掌聲雷動。“附近的四方路、芝罘路、濟寧路一帶的居民,也云集于會場”(《1912年孫中山先生的青島之行》)。在戲樓上,孫中山發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講,這個歡迎會就是丁敬臣主持的。他們用青島啤酒招待了孫中山。1914年11月,日本侵占青島。“丁敬臣與日本當局的關系并不好”(《大鮑島》)。也就在此時,丁敬臣失去了華商領袖的巔峰地位。丁敬臣官場雖失意,商場還算得意。“在當時,日本對‘二白一黑’(鹽、棉布、煤)掠奪最為瘋狂,丁敬臣繼開辦悅升煤礦之后,又于1921年開辦了永裕鹽業公司”,魯海說,這讓丁敬臣獲利豐厚,不過,“因為鹽業,丁敬臣與青島另一商界大腕隋石卿為搶鹽田發生過糾紛。隋石卿甚至雇人打傷丁敬臣”。
如果說此時的丁敬臣還算正面典型的話,日本第二次侵占時期,他“主動投懷送抱,與日本人狼狽為奸”(《大鮑島》),晚節不保,之后“漢奸”的罪名一直陪伴他,直到1949年,他去往中國臺灣,有說法稱他最終死在了監獄里。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