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到今天,走在老街區里,遇到操有各種口音的外地人仍不覺得新鮮。在幾期的采訪中,父輩、祖輩有來自黃縣的,有來自煙臺的,有老家是寧波的,有祖上是東北的,不一而足。先輩們勇闖大鮑島街區,一些人賺得第一桶金,一些人憑借手藝留在這里。華人的堅忍和商業頭腦,就連精于謀劃的日耳曼人都自嘆弗如。
110多年前的大鮑島,統治者是德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最早和德國人打交道的華商領袖們,依靠地緣優勢,聚沙成塔,抱團發展,“凝聚了黃縣幫、掖縣幫、即墨幫、章丘幫、廣東幫、寧波幫等圈子”(《大鮑島》)。就像1902年,即墨人胡存約聯合黃縣人傅炳昭誓死保衛天后宮不被侵略者破壞一樣,中國人保有一份強烈熱忱的民族氣節。而最讓大鮑島驕傲的,莫過于這里誕生了中國最早的現代商會。會館這個明清以來就以同鄉同業為紐帶的傳統商幫機構,到了清末的德國租借地,竟然成為大鮑島華人城的制高點,“開始在青島爆發式現身”。齊燕會館、廣東會館、三江會館,讓來自大江南北的商業精神噴薄而出,覆蓋了整個華人街區,整個青島,乃至影響了整個山東的商業走勢。于是,德國人慌忙從中選取“華人信任”,以“為我所用”,在殖民地特色中,三大會館小心翼翼,一方面要從統治者手中獲得更高的收益,一方面又要維護同胞的權益。
以三大會館為核心的商幫群體,為青島帶來民族商業的創業精神和誠信品質,青島由此成為南北商幫文化大交融的冶煉爐。同時,會館也成為商人們放下算盤寄予人生理想的情感歸宿。三江會館、廣東會館都附設小學,給老鄉的后人們以安定的學習環境;三江會館還設有客房、里院和免費醫院,給同鄉們以家的溫暖。三江會館里青島最早的戲樓,不但給予京劇名伶登臺獻藝的舞臺,也讓和聲社的票友一展風姿,洪深、俞珊等都曾在這里演出戲劇。
三足鼎立,在扮演重要商業角色的同時,也成為上世紀30年代之前相當亮眼的政治文化舞臺:1912年孫中山曾在三江會館、廣東會館發表演講,1930年“五三”慘案國恥紀念大會則在齊燕會館舉行。
當然,每一個創業者的身后都有一段回腸蕩氣的淘金故事,跌宕起伏。
傅炳昭出身草根,沒有家族背景,更沒有后臺,靠的全是個人的奮斗。德租青島,他發奮學習德語,憑一己之力與對方打交道。不但創立了齊燕會館,還擔任青島總商會的首任會長。在發財致富的道路上,他從不是一個人前行,提攜同鄉,幫助他人;日本占領青島,他又及時退隱幕后,做一些資助私立青島大學的公益活動,被尊稱為青島一代“人瑞”。
商場之上,最怕投資失敗,三江會館首任會長周寶山便是典型一例。他曾是京城來青大官蔣楷的座上賓,《膠澳志》記載:“青島開埠之始,市政權操諸外人,華商稍能自振代表同業以參與市政者,僅傅德昭、丁敬臣、包幼卿、周寶山、成蘭圃與存約數人而已”,足見其地位當年與其他風云人物并行,只是,關于他的記載甚少,就連他的孫子、原省計委主任周文彬也不太了解,原因是他投資股票失敗破產,一代大亨抑郁而終。
走訪會館舊址,只剩下四方路10號甲一面側墻的三江會館舊址顯得有些破敗,土墻斑駁,房頂的青磚黑瓦告訴人們,這是清末的作品;就在百步之遙的廣東會館粉刷一新,根據布局來看,這里剛剛做過教學樓,碧綠的操場和黃色的建筑以及趴臥的白貓,讓人不由眼前一亮。四方路和芝罘路路口,老人三五成群聊著天,老會館對他們來說就像普通的老房子一樣,褪掉了昔日的光環,那些發生在其中的傳奇故事,除了“孫中山來過”以外,其他早已煙消云散。 張文艷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