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廣江
湖南2名大學生各花費4萬元“托人”轉學至更好的學校,結果在轉入學校上學后卻因沒有學籍而無法拿到畢業證,只得在家賦閑。根據線索,記者揭開了高校轉學中的“黑色流程”:高校干部收受金錢“疏通關系”,中間人幫學生家長牽線,轉出學校與轉入學校利益聯結,沒有學籍竟可插班就讀、考試,“插班生”每年繳納學費,學校竟聲稱毫不知情……(10月28日新華社) 如果不是這2名學生轉學失敗,這起大規模的轉學黑幕恐怕依舊不為人知。通過金錢和關系堆砌的“中轉站”,到底輸送了多少低分考生至今仍是個謎。高校一涉事干部稱,“人數記不清了”,一年轉入約2個班。更令人震驚的是,這種“曲線救國”在業內不是秘密,且已形成完整的“黑色流程”。
其實,高校轉學有門檻,而且門檻很高,只有因患病或特殊困難,無法在所在校完成學業的學生才被允許轉學,而且要經過轉出學校、轉入學校與教育主管部門的層層審核。但現實中,病歷造假易如反掌,學校內部暗箱操作,教育主管部門疏于把關,讓一系列嚴格的程序形同虛設。
有制度無公開,有門檻無監管,轉學暗中進行,不僅讓轉學政策淪為有權有勢者的專利,還讓真正有轉學需要的學生望洋興嘆。這種“牛欄關貓”的制度讓權錢交易、暗箱操作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事實證明,不少成功轉學者要么大有來頭,要么花錢擺平了關系。
早在今年初,湖南大學一次性接受17名外校研究生轉學事件就引起軒然大波,“轉學腐敗”進入公共視野。事后,轉學決定被撤銷,相關人員被處理,教育部也專門發文明確了不得轉學的10種情況。但事實證明,如果缺乏嚴格的監管、公開透明的流程,再縝密的制度也擋不住四處亂伸的權力之手。
高校就像“封閉王國”,內部監督流于形式,外部監督缺乏機制,滋生了權力失控的土壤。高校基建、招生、學術等領域丑聞頻出,根子上的問題就在于此,而轉學黑幕只是高校腐敗的一個小小注腳。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