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韓金惠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小朋友的作業進入了全面拼爹媽時代。馬上又臨近西方的“萬圣節”了,各個幼兒園又開始為萬圣節做準備,大連市一名家長為了給3歲女兒完成萬圣節作業—— 制作南瓜燈,一不小心竟刺破指動脈,被送往醫院急救。當這名家長把事情發上微博,引起了共鳴,不少家長質疑:“這么高難度的幼兒園作業,到底是留給孩子的還是留給父母的?”(10月27日《大連晚報》) 在很多成年人的記憶里,小時候的手工作業不過是縫個沙包,做個剪紙,拼個模型。相比之下,現在孩子們的手工作業就要復雜得多:不僅要辦手抄報、繡花、做PPT、拍微視頻,甚至還得“用廢棄材料制造出一臺熊貓電視機,還要能看能發聲”。面對難度不斷升級的作業,很多家長高呼“人類已經無法阻止小朋友的逆天作業了”。而為了幫孩子完成作業,很多家長硬是把自己訓練成全能選手,但同時也耗費了太多的精力。
或許對于老師來說,將各種標新立異的作業定性為“奇葩作業”有點委屈,畢竟他們的初衷也是為了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做,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動手能力,增進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可實際上,讓幼兒園的3歲孩子做南瓜燈,讓小學生做PPT、寫經濟小論文,顯然已經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圍,到頭來只能是家長全部代勞,孩子如何能從中體會到樂趣?
孩子作業為難家長,一方面折射出學校教育缺乏科學性。手工作業也應該有專家設計,哪個年齡段的孩子適合哪類作業,應該有科學標準;學校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學特色、風格來制定這類作業的統一標準和類別,老師們在此范圍內給孩子留作業。但無論是什么作業,“孩子是主體”的原則不能丟,丟了這一原則,孩子的作業就成了家長們想盡辦法攀比的“任務”。
另一方面,學校與家長在孩子作業方面也缺乏溝通。家長們吐槽:這是折騰我們;老師們認為:家長不該攀比包辦,想看粗糙稚嫩的作業。但是,老師并沒有把初衷告訴家長,家長也并不了解老師的意思,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比下去,家長只能選擇全力以赴幫孩子把作業做到最好。此外,作為老師,不妨反思一下,在手工作業評價環節中,究竟是那些由家長代工的手工作業更受青睞,還是真正由學生本人動手制作的手工得到鼓勵?如果老師們做不到公正評判,也就難怪孩子和家長在作業上攀比。
其實說到底,孩子們五花八門的作業越來越多,也是學校探索素質教育的體現。只不過,素質教育的精髓是“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把學生從應試教育的重壓下解放出來,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孩子作業片面追求形式多樣,以至于要靠拼爹媽來完成,是在素質教育之路上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背離了教育初衷和教育規律。這樣的作業,還是少留為好。
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要行之有道,更要行之有度。老師要的,究竟是一份漂亮的作業,還是孩子能力的提高?這個問題首先要想清楚。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