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晏揚
前不久,杭州市蕭山區一名出生不到8個月的嬰兒患上了嬰兒痙攣癥,進入浙江省兒童保健院治療。醫生說,用注射用促皮質素(ACTH)是最有效的治療措施,但醫院沒有這種藥,很多都是病人自己想辦法買藥。本是一盒僅售7.8元的普通藥,在醫院里卻難覓蹤影,黑市上被炒到4000元。記者調查發現,關鍵時刻一些能救命的廉價好用藥在現實中卻成為“孤藥”,廉價救命藥緣何一藥難求?(本報9月15日A30版報道) 廉價救命藥紛紛玩失蹤,以至于一藥難求,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其中的原因固然復雜,但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廉價”二字——因為價格低、利潤薄,加上需求量小,藥企無利可圖甚至虧本,于是減少甚至停止生產。
所以,挽救廉價救命藥,就不得不提高這些藥品的價格,讓藥企有利可圖。這是“兩弊相權取其輕”的選擇——與其讓一些藥品保持超低價而出現“藥荒”,不如讓其適當漲價以保證市場供應,有藥可買,哪怕價格高一些,總比無藥可買要好。
正是基于這一思路,國家發改委于去年5月8日宣布,取消283種低價西藥和250種低價中成藥的最高零售限價;繼而,從今年6月1日起,我國絕大部分藥品都取消了政府定價,藥品價格主要由市場競爭形成。但市場機制不是萬能的,還有一些低價藥,因是專門治療某種疾病的特效藥,而這種疾病并不常見,藥品的市場需求量很小,即使漲價,藥企獲取的利潤仍然有限,不愿意生產。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要通過放開藥品價格,鼓勵藥企生產救命藥并獲得合理利潤;另一方面還要通過財政補貼,定點生產用量小的廉價藥。只有雙管齊下、兩條腿走路,才能讓廉價救命藥逐步重回市場。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王泯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