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海建
“如果找不到這種藥,孩子只能用國外替代藥品,近6000元一支的價格將使更多家庭陷入困局,甚至放棄治療”。8月4日,廣東一位父親在網上發布“求藥帖”。由于缺貨急用,全國多個城市的患者、醫生在微博微信上為此發布緊急尋藥信息。(8月24日《長江商報》) 廉價救命藥的“藥荒”,不過是無利不起早的悲愴?;颊呒凹覍僖凰庪y求,藥企和醫院又意興闌珊。這個怪圈,再次印證了市場鐵律:如同“谷賤傷農”一樣,救命藥常年“揮淚大甩賣”的結果,必將是患者無藥可醫。
廉價藥品的消失能怪企業或醫院嗎?藥企也要吃飯、要生存,即便是公立醫療機構,也不是可以在公益的旗幟下天馬行空——補償機制、盈利模式,都是在仰望星空后要思考的現實問題。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廉價救命藥“不斷供”,是底線的保命要求,當成為醫改責任、醫保責任。這里其實是兩個層面:一方面,對于常用的廉價藥,該提價的要提價,該貼補的要貼補。另一方面,對于非常用的廉價藥,該儲備的要儲備,該聯動的要聯動。類似“放線菌素D”等,可能病患不多,醫院采購了會過期,藥企生產動力也不足。這個時候,國家或省級統籌的配藥機制就顯得格外重要。
這些年,從“魚精蛋白”到“放線菌素D”,廉價救命藥不斷遭遇著“斷供”的危險,而藥品供應鏈條上,也不斷上演著“一降就死”的亂象。保住國產廉價救命藥,不把患者逼向國外高價替代藥市場,新醫改當有破局的思路與勇氣。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