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堂吉偉德
新學期開學之際,在濟南的10所小學中,教師隊伍“陰盛陽衰”依舊,有小學男女教師比例高達1比10。山師附小相關人士介紹,“我們學校51個班,沒有一個男班主任。”(9月3日《齊魯晚報》) 職業的選項與社會的認同度互為因果。男性教師人數過少,無論是總量還是結構上都處于絕對失衡,跟“弱勢認同”下的擇業觀密不可分。社會普遍性認為小學教師發展前景不大,不具有太多挑戰性,不但男性對此缺乏足夠的興趣,就連女性也帶有同種認識偏見。所以盡管在很多地方,教師的平均工資達到并超過了當地公務員的水平,然而卻沒有獲得應有的職業地位,“孩子王”的職業被打上了“缺乏活力”或者“難有作為”的標簽。
這種職業性的偏見,從本質上講還是性別歧視所致,當某個職業被貼上“沒出息”或者“無作為”的標簽后,對于那些要充當家庭支柱的男性們,清貧和寂寞還或還可忍受,但社會偏見卻無法容忍。不斷自我矮化就會加重社會性弱勢,若不能消解職業性的偏見,那么男性們就無以勇敢站在“三尺講臺”上,并把“傳道授業解惑”作為人生志向。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王泯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