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一年能讀幾本書?是否有一本尚未讀完的書?記者昨日采訪發現,不少大學畢業生都曾經有閱讀的宏愿,可最終能堅持下來的并不多,而記者的一位朋友,卻在過去一年中,讀完了52本書,每周都會讀完一本,令人咂舌不已。
【中小學閱讀】
將影響一生的閱讀習慣 “小學生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教育過程,讀一些好的故事,既是娛樂,也是成長的過程。”為了讓學生們伸手就能觸到書籍,無棣四路小學校長馬燕把圖書館拆分開,融入到每個班級,每個班都有300本左右的書籍,目前數量還在提升中,一二年級閱讀目標是拼音故事和繪本,比如西頓的動物故事,沈石溪的童話等,通過小動物的有趣經歷,表達出團結、友愛的道理。而對高年級學生,名著的閱讀已經提上日程,但為了提高效率和質量,無棣四路小學選擇了一批縮寫版、青少版名著。“關鍵是營造氛圍,我們會不定期為學生人手配一本一樣的書,讓學生們有共同話題,還倡議學生家長共讀一本書。”說到閱讀的目的,馬燕認為首先是為了養成閱讀習慣,“閱讀的厚度,決定人生的高度”這句名言,馬燕一直推崇,而中小學階段的培養,將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讀書習慣。此外,提高識字量,加強學生和家長之間的交流,也都能讓學生受益終生。
而對高中生來說,閱讀問題曾困擾不少老師,嶗山二中在新生入學的閱讀調查中發現,學生們的個性化閱讀遠高于理性閱讀,“其實能讀書就不錯了,還有很多不愛讀書的。”嶗山二中高三語文老師孫禮亮介紹,一開始發現學生主要是快餐式閱讀,比如《讀者》、《青年文摘》類,看過即忘也很少去思考。也有個性化閱讀,比如漫畫、軍事、體育和網絡小說等,整體來看趣味性高于思考性,對未來成長缺乏指導。“我鼓勵學生們讀名著,這是經過時間考驗的作品,跨越上百年依舊能震撼心靈,這才是好書。”孫禮亮老師分析說,從名著開始效果最好,其中的故事趣味性和思考延展性,都能引起閱讀樂趣。
【年輕人閱讀】
文化休閑書店吸引年輕人 “如是霜降、如是大雪……”島城篆刻家管江刻完最后一刀,終于把“如是書店”約的印章完成,這是這家書店二十四節氣系列中的兩枚,另外還有11名篆刻家治印,共同完成“如是二十四節氣”系列印章。
年輕人讀書少曾被人詬病,而特色書店的出現,將咖啡、休閑、安逸與書籍聯系起來,為忙碌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舒適的閱讀空間,“如是書店”、“不是書店”……這類文化休閑書店雖然還不太多,但早已經開始影響年輕人的閱讀生活。在管江眼中,文化休閑書店的定位準確,與傳統書店的海量書籍不同,用“輕松”二字把握住了年輕人的心理,有咖啡、舒適環境、各種書畫文化展覽,算得上是鬧市中的一抹寧靜。
作為島城文化休閑書店的先驅,“不是書店”已經走過6個年頭,“我們的定位是年輕人讀書、休閑的地方,環境必須要安靜,可以靜心閱讀,絕非是聊天的地方,讓身心融于書中。”“不是書店”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被視為小眾書店,但書店的顧客群一直穩中有升,收入也很穩定,所以才能堅持下來。在“不是書店”里,年輕人可以看到書店精心選擇的書籍,主要是文藝類、社科類、小說、游記和傳記類圖書,“要對年輕人的口味,如果有人需要大部頭的圖書,我們也可以預訂。”該負責人表示。
【老人閱讀】
養生歷史類最受歡迎 昨天,記者采訪了多位老年人,紙質閱讀物依然在他們的讀書方式中占據絕對的主力位置。“我們不比年輕人,天天在網上看,或者拿個手機看。”73歲的孫傳明不好打牌,不好下棋,最喜歡的就是讀書,從退休后一直堅持閱讀,家里訂了兩份報紙,定期還要到圖書館或社區圖書室借閱圖書。孫傳明說,他年輕時喜歡看小說和歷史書籍,現在看的圖書類別則比較廣泛,“讀報主要是看新聞和國家的一些政策,小說也讀,現在年紀大了,生活養生類的書籍讀得更多了。”
孫傳明說,退休后時間多了,讀書就成為了消遣和打發時間的主要方式。“年紀大了,大家聊天和談論的話題里面,怎么樣讓身體更好肯定說得最多,大家在一起,常常說說自己又從哪看到了什么養生知識。”孫傳明笑著說,看書的確讓他增長了很多見識,老朋友在一起,自己不能當看客或聽客,得有“資本”和大家一起討論,這類書籍自然就少讀不了。此外,孫傳明說,歷史書籍也是老年人偏愛的類別。
【閱讀方式】
電子圖書沖擊傳統讀書方式 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通過電腦及手機等電子方式閱讀的人越來越多。“我現在每天都在網上看書,很方便,坐在車上不用舉著厚厚的圖書,只要拿一部手機就行。”28歲小李家住團島,工作單位在東部一處寫字樓,每天早晨他乘坐公交車上班的時間超過40分鐘,在車上小李打發時間的方式就是讀書,但與傳統讀書方式不同的是,小李是通過手機讀電子圖書。小李說,紙質圖書或者買、或者借,而且一次只能拿一本,多了很不方便,而且讀書時受環境影響很大,“你上車沒座位,總不能站在那里,一手把著把手,一手舉著圖書吧。”相反,用手機看書不僅輕便,而且可以隨時搜到不同的書,對小李而言,手機閱讀還有一個特殊的便利,那就是即使下班日落后,手機閱讀仍然不受光線的影響。
對于電子書閱讀,“不是書店”負責人也表示,這是符合年輕人風格的,雖然對傳統書籍有沖擊,但也要分人而論,“不管怎么讀,關鍵是選擇有品質、有品位的書籍,畢竟能閱讀已經不易。”他認為,傳統書籍閱讀不可替代,畢竟紙質書感受不同,那種翻書的感覺,閱讀的立體感,甚至一些書籍的收藏趣味,都是電子書難以替代的。
【閱讀狂人】
52周讀完52本書 《萬有理論》、《3D打印》、《大繁榮》……一頁長長的書單,正好52本,在微信好友“阿瑪多伊斯”過去的一年中,他每周都會讀一本書,并且順利完成了這項任務。阿瑪多伊斯是記者的朋友,也是一名媒體記者,2013年10月,他給自己定下每周讀一本書的計劃,可謂是“閱讀狂人”,而在他自己看來,這種挑戰十分值得。
“開卷有益,只要看書總會有收獲。”阿瑪多伊斯告訴記者,文史哲、社會科學、人文傳記,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一本書有多少頁,那么一天就看總數的七分之一,今天多看點,明天就可以少看點,這一周多讀點,下周就可以少讀些。起初,一周讀完一本,的確挺吃累,這就意味著每天晚上要在孩子睡覺后至少讀3個小時的書,如果遇到晚上有朋友聚會等事情耽誤了讀書,那么第二天就要補上頭一天欠的賬;有時候把書放在包里,利用碎片化時間抓緊讀書。從霍金的《時間簡史》到汪榮祖的《史家陳寅恪傳》,他真的用52周讀完了52本書,而在新的一年里,他的閱讀計劃仍在繼續。
他在閱讀總結中寫道:“52本書中,大部分讀懂是沒有問題的,但也有很多看不懂的章節、語句。對此,我也不略過,還是耐心地把它看完,有時候查查字典、問問百度。對我來說,這些書中難度最大的是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他不僅處處引用古籍經典,還全部用文言文寫成,又是哲學這般抽象的學問,讀起來相當吃力。”采訪中他說,全過程可以說是逼著自己看,與興趣所致的閱讀有差別,但讀完后收獲依然不小,有人說讀完52本書就像讀完一次本科,這種收獲的感覺,讓阿瑪多伊斯的確有了不少提升。“強讀書不是讀書的最好方式,也不適合任何人,但是進入書海一種可以選擇的方式。”在閱讀總結的最后,阿瑪多伊斯這樣說。
本版撰稿 記者 陳珂 于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