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大雨的時候吸收雨水,干旱的時候再把水“吐”出來,這樣的城市像海綿一樣,有著適應環境變化、應對自然災害的良好“彈性”。近日,我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名單公布,包括我省濟南在內的16個城市名列其中,它們將獲得中央財政每年4億~6億元、累計投入3年的專項資金補助。青島也早有建設“海綿城市”的規劃,近幾年從市政設施到居民小區,將雨水和洪澇變成蓄水存量的實踐已屢見不鮮,但受制于高昂成本等因素,“海綿綜合體”建設一直進展緩慢。在遺憾錯過第一批海綿城市試點之后,青島正在為積極申報第二批試點城市而努力。
遺憾錯過第一批試點
“我們也在學習海綿城市究竟該怎么個建法。”4月15日,青島市建委一位負責人拿著一本厚厚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培訓教材》告訴記者。就在此前幾日,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公示結束,濟南等16個城市在全國400多個競爭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據介紹,按照“一定3年,直轄市每年6億元,省會城市每年5億元,其他城市每年4億元”的國家補助政策,僅試點城市未來三年的補貼就將達到231億元。
早在去年11月,住建部即已出臺《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首次提出“雨水徑流總量控制率”指標,指導各地建設“海綿城市”,旨在從源頭緩解城市內澇等現象。2015年1月21日,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組織申報2015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通知》。
“通知里要求試點城市得有跟海綿城市相關的配套規劃,還要有不少于15平方公里的試點面積。”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青島沒能趕上這一輪試點。
“春節之前,我們向住建部要了這本書,打算在一些具體項目中落實海綿城市的理念。”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一段時間他也和一些規劃設計單位探討過,在新開展的項目中可以引入滲水磚、下沉式綠地、調蓄水池等雨水回收利用方法。
實際上,青島關于海綿城市的建設早在去年就有了初步構想。
去年青島兩會期間,政協委員李江提交了《關于建立青島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統》的建議。此后,青島市城鄉建設委在對李江的回復中提出,青島市將認真研究提案中的建議,利用好有限的雨水資源,加快建設雨水回收利用系統,打造“海綿型”城市。
無獨有偶,去年5月18日節水周期間,青島市節水辦主任張國輝也表示,青島將從三個方面打造“海綿型”城市,市政部門已經初步形成海綿型城市框架,目前已經在做相關工程建設。
本報記者從相關職能部門了解到,關于海綿城市的建設,各部門都有一些初步想法,只是有待進一步形成統一規劃和協調機制。
“海綿綜合體”未成氣候
雖然海綿城市的整體構想還處于規劃中,但青島已不乏建設海綿城市的一些嘗試。
去年年底,青島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員張相忠向山東省申請了一個課題:海綿城市的規劃和探索。
“這個課題是結合嶗山生態城的項目在做,主要探討在規劃層面上海綿城市該怎么建,課題將會提供一些基礎數據供規劃部門參考。”張相忠告訴記者。
在海綿城市設計中,使用滲水磚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這將使得大量雨水能通過滲水磚滲入地下,對地下水形成有益的補充,而不是白白流走。
“但一個小區里,滲水磚的面積究竟應該多大?占整個小區面積的比例是多少?這就是我們課題組要研究的。”張相忠表示。
此外,作為海綿城市設計理念中最簡單也是最實用的蓄水池,在青島不少社區已經建起。
據統計,青島目前新建蓄水池、人工湖的小區已經達到十余家,如魯信長春花園、浮山后六小區等,而山水名園小區在北面建了一座五六千平米的水庫,小區綠化用水一直來自這座水庫。
不過,更多關于符合海綿城市理念的設計最終沒有發揮作用,更談不上有較成規模的“海綿綜合體”。
本報曾多次報道,近幾年青島很多住宅小區或者城市公園在規劃設計中,也曾設計過集雨、蓄水設施,比如2008年,作為“迎奧運綠化工程”的一項改造項目,太平角公園在園內道路鋪上了透水地坪,滲透到地下的水將被匯集起來進行循環再利用。
“其實留水這種處理方式不僅僅是為了收集利用雨水,對于減少城市地表徑流系數,緩解城市內澇壓力也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突發的大密度降水。”北京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趙樹旗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但太平角公園的滲水磚只具備滲水功能,雨水滲入到地下的排水管道中,最終與污水一起排走,并沒有實現循環利用。
“沒有統一規劃,缺乏相關配套和維護。城市建設者不能只看重蓋樓。”青島理工大學環境工程學院教授郭一令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一語道出了目前的困局。
誰來建?誰出錢?
之所以空有理念而發揮不了作用,還是因為建設海綿城市的成本問題。
早在2006年,青島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員張相忠就曾對雨水利用的經濟可行性算了一筆賬。
“從運行管理和小區用水費用支出分析:收集和處理雨水的運行費用為0.1元/立方米;收集和處理污水(中水利用)的運行費用約為0.6元/立方米;城市大型污水處理廠運行費用約1.0元/立方米;使用自來水費用(含污水處理費)約2.6元/立方米。”
張相忠告訴記者,近幾年隨著污水處理技術的發展,污水處理的成本有所下降,但雨水利用仍然有相對的成本優勢。
不過,曾參與設計魯信長春花園人工湖的原青島錦天誠環保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潘建國告訴記者,相比于雨水處理,雨水回收利用管網的鋪設花費比較多。
“魯信長春花園人工湖的雨水處理循環系統花費了2000多萬元,整個雨水處理設備花費200萬元,其他都是開發商鋪設管網、修建人工湖的費用。”
但張相忠認為,建設海綿城市的環境效益遠大于經濟效益。
“通過截流之后,雨水下滲到土壤中,對于改善小環境的氣候有重要影響,比如可以緩解夏天的熱島效應。”張相忠告訴記者。
實現生態效益,這也是海綿城市設計的初衷。
《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的主要制定者之一、北京建筑大學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李俊奇坦言,僅從節約水量帶來的經濟效益來講,投入似乎是不合算的。
李俊奇表示,海綿城市承載的雨水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改善生態環境等職能,多數帶有公用事業性質,如何吸引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進來,需要在合作模式上創新。
“從目前一些地方的經驗來看,有幾種方式可供參考,一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將城市建設和雨水控制利用項目捆綁在一起,委托企業進行建設維護,政府通過后期運營資金轉給企業。二是可以委托房地產商先對污染進行治理,然后將治理后的土地以優惠的價格給開發商。三是通過政策優惠,比如通過承諾給予對方某一類盈利項目的代理權等,從其他途徑給予優惠,從而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李俊奇表示。
青島市建委的一位負責人表示,可以用一部分財政資金對企業進行補貼。“現在都在建設綠色建筑,綠色建筑不全都是指節能,如果有雨水回收利用的裝置,達到要求了,財政資金的一部分也可以補貼給企業,讓企業有動力去做這個事情。”
努力搭上“二班車”
根據三部委聯合下發的《2015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申報指南》,其中優先鼓勵舊城改造項目,包括城市水系統、城市園林綠地、市政道路、綠色建筑小區等。
據本報了解,其他獲得試點的城市都申報了老城區作為試點。以濟南為例,根據海綿城市總體建設規劃,濟南市選定大明湖興隆片區作為首個試點區。
“很多城市的老城區都沒有先進的地下排水系統,改造起來比較麻煩。”北京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趙樹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海綿城市”的建設已經被濟南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前述青島市建委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具體到老城區的設計還是以防澇為主,遇到大雨時能及時將積水排走,“所以針對老城區,我們可以在一些低洼地段選一處試點,比如挖一個調蓄水池。”
“青島海綿城市的設計主要還是在新城區,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創建一定規模的海綿體,以促進雨水的調蓄、滲透和凈化。”這位負責人表示,這需要有一個統一的規劃在里面。
除了市建委,市政部門也已經初步形成海綿型城市框架。
青島市節水辦主任張國輝告訴記者,現在在做的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增加人工湖泊和小型水庫的數量,收集更多的雨水;其次是鼓勵推廣小區內以及廣場內建設蓄水池進行直接利用;另外,還將把公路以及廣場等地方的硬化路面“軟化”,鋪設能滲水的路面。
不過張國輝告訴記者,這些只是市政部門的一些建議,具體還需要規劃部門的配合。
“我們不能強迫人家在建小區時必須配套建蓄水池,但規劃部門可以,比如,你要是不建蓄水池,就不給你規劃立項。”張國輝告訴記者,這需要職能部門能互相配合。
作為青島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員,張相忠也提到規劃部門要發揮重要作用,他希望正在進行的課題能為規劃部門提供一些數據參考。
“如果新開工建設的項目達不到標準要求,比如小區里滲水磚面積沒有達到一定比例,那么就無法通過規劃審批,施工驗收時也會檢查是否達到要求,如此,將來新建的各個小區、各個項目都能達到要求,海綿城市也就不再是紙上的概念了。”
據上述青島市建委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他們將會把海綿城市的一些初步規劃設想向市政府匯報,在市政府的統一安排協調下,由多個部門共同參與一起去推動這個工作。據了解,青島正積極努力申報國家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即使不能成為試點城市,海綿城市的一些設計理念也應該成為下一步城市建設時重點考慮的一塊內容。”這位負責人強調。城市里的“海綿綜合體”記者 李楊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