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培秋向記者展示根雕作品。
一只飛鳥的造型。
退休前,專門收集樹根,堆得家里到處都是,退休后,專注于根雕藝術(shù)、樹樁盆景,十余年來,
平度市仁兆鎮(zhèn)西仁兆村的張培秋根雕藝術(shù)品達(dá)200件。1月20日,記者采訪了解到,2002年,為了照顧高位截癱的家屬,1950年出生的張培秋提前退休,他拾起了愛好,癡迷于雕刻、培育樹根,至今已經(jīng)堅(jiān)持了13年。
“雕刻是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
1月20日,天氣稍微有點(diǎn)冷,但工作室里擺放的60余件根雕作品卻依舊讓65歲的張培秋心里有股熱乎勁,這是退休13年來的心血。
記者看到,“根雕展覽館”里擺放著已經(jīng)上漆的或者未上漆的各種形狀的精致作品60余件,有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有蛇、飛鳥、猴子等造型各異的飛禽走獸。
張培秋告訴記者,館里收藏的只是一部分作品,另外一些作品都被朋友們置換走了,有的用石頭換,有的用字畫換。“反正這些根雕的原料都是我從村里撿回來的,加工后送給愛好者,各取所需,也是一種樂趣。”
閑暇時,張培秋就到村里、地里轉(zhuǎn)轉(zhuǎn),尋摸樹根。他告訴記者,“有的具有雕刻價值,有的沒有,這個需要觀察,如果發(fā)現(xiàn)堆放在別人家門口的樹根有點(diǎn)意思,就跟他們商議,然后帶回家來加工。”
“每件作品的加工過程是不一樣的,一些小物件如小動物就很容易打磨,大的雕刻起來比較費(fèi)事,需要構(gòu)思,浸泡,整出形,然后再去皮,定型,把樹根立起來,固定好位置,就可以雕琢、打磨、打蠟了。”張培秋說,“做什么事都要用心,雕刻更是如此。”
年輕時收集有“潛力”的樹根
2002年,為了照顧患有高位截癱的家屬,張培秋退休了。“退休后,時間充裕了,想把以前收集的根雕加工加工,就去買了關(guān)于根雕的書,鉆研了起來。”據(jù)了解,張培秋退休之前曾任原蘭底鎮(zhèn)武裝部長,上世紀(jì)80年代,年紀(jì)輕輕的他就發(fā)掘了自己的這一愛好,由于工作時沒時間,連星期天也要下鄉(xiāng),他只能收集、不能雕刻,但這也沒有阻擋自己的樂趣,常常利用下鄉(xiāng)的機(jī)會,找尋有“潛力”的樹根。
“根雕講究形神結(jié)合,有些樹根越看越神似某些事物,不撿回去收藏起來太可惜了。”然而,在張培秋看來是寶貝的樹根,在妻子眼里就是些爛木頭。
在張培秋的眼里,雕刻是一個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一走進(jìn)雕刻室,就仿佛進(jìn)入了只屬于自己的世界,拿著工具越刻越高興 ,忘記抽煙 、忘記吃飯是常有的事。”張培秋說。
精心培育70余盆樹樁盆景
記者在張培秋家中看到,除了各種形狀的根雕,他還精心培育了70余盆樹樁盆景(簡稱樁景),開花的 ,不開花的,囊括了柘樹、榆樹、枸杞等不同種類的樹樁。
據(jù)了解,這些樁景大部分是張培秋自己從地里、山上挖回來的,如何將不起眼的樹根制成樁景,張培秋有他自己的訣竅,“葉要稀,枝要曲,干要粗,根要露。”他說,“有些樹樁要修剪、加工,有些直接栽到盆里就很有感覺。”
由于家里周邊沒有山,張培秋就到老伴周愛云的老家明村去尋找樹根。周愛云開玩笑說:“這就是個樹癡,看見了形狀奇特的就撿回來,堆得家里到處都是。”
文/圖 記者 張雪松
(來源:半島網(wǎng)-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