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毛建國 著名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勛于敏院士,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于敏是我國自主培養的杰出的核物理學家,也是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杰出領軍人物之一,曾經為了我國的核武器研究而“隱身”長達28年之久,直到今天,他的事跡也鮮見于報端。 為了加快戰略核武器氫彈的突破,1961年1月,于敏被國家選派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當時,34歲年輕有為的于敏,帶領他的原子核理論研究小組,正處在重大成果突破的關鍵時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把自己的個人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其實是許多大師大家的選擇。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包括于敏院士在內,一批“兩彈一星”元勛才能真正做到視功名如糞土。
在“出名要趁早”的時代,有這么一群人為了一生的信仰和事業隱姓埋名幾十年,顯得多么難能可貴,對于這個社會來說,又是多么幸運。在于敏院士以及他們那一批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什么叫信仰、什么叫堅守、什么叫奉獻、什么叫事業、什么叫高風亮節、什么叫淡泊名利。面對他們,很多消費時代的“弄潮兒”都“弱爆了”。
有人講,“一心向著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會為他讓路;為了夢想銳意進取的國家,時代不會吝惜自己的掌聲。”確實,這一刻,于敏院士成了人們眼中的明星,很多網友都表示出了敬仰之情。網友們既為他在科研領域做出的貢獻,也為他長達28年的“隱身”而點贊。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當我們四處追問時,不要忘了“心散了”這個事實。科學研究需要付出時間,需要耐得住寂寞。這在老一輩科學家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能夠做出不一般的成績,沒有時間和精力的保證,是很難想象的。反觀現在一些人,有著很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可惜“亂花漸欲迷人眼”,在追名逐利的路上越走越遠,坐不得冷板凳,自然攀不上最高峰,看不到“最美的風景”。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925eat.com/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