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10項國家專利的驅動橋。
很多駕駛
重型卡車的司機會有相同的體會,如果在行車過程中一旦車橋出現故障,將會造成非常不便的麻煩,車一點不能前進,往往需要把卡車中數十噸的貨物先卸下來,然后再將車橋卸下來進行修理,一般需要浪費幾天的時間,而這幾天時間對于建筑業往往是非常寶貴的。2010年
城陽區一企業發明了一種“耐用”驅動橋,大幅度減少了車橋發生故障的幾率,2013年,這種驅動橋獲得了10項國家專利,2014年 ,該發明被城陽區科技局評為“區長杯”創新大獎賽金獎。
卡車的“腿”獲得10項專利 近日,記者來到青特集團,研發工程師給記者介紹了這種驅動橋,這種驅動橋的全稱叫“防燒結差速器行高速運輸用驅動橋”,英文所寫為QT485D90。“驅動橋就是連接兩側輪胎的中間軸,主要用于重卡車,作用是承載車體重量,同時將發動機傳遞過來的力量轉化給輪胎。”研發工程師紀玉龍說。記者了解到,汽車底盤系統分三部分,包括發動機、車橋(驅動橋)和變速器,“如果輪胎是卡車的腳,那么車橋就相當于卡車的腿,對卡車的運行十分重要。”紀玉龍說。
記者了解到,卡車驅動橋外層是橋殼,里面有機油,機油相當于這條腿的結締組織,機油當中“浸潤”著差速器,差速器相當于車腿上的骨骼。該公司設計的這種驅動橋將傳統的車橋的不同部分都進行了改變,其關鍵的設計部分在于改變了橋中小小的差速器,讓“車腿”上的骨骼變得更健壯了。
“機油中含有鐵屑是機械磨損中不可避免的,傳統的開放式差速器讓鐵屑很容易進入差速器內部,很容易造成燒結,而我們把差速器做成閉合的就避免了機油進入差速器,相當于給腿提供了一個好的結締組織,讓骨骼變得健壯耐用。”研發工程師說。記者了解到,今年這一條卡車的“腿”被城陽區科技局評為“區長杯”創新大獎賽金獎,而在此之前,去年2月6日,這一設計一次性獲得了10項國家專利,包括“手推式柔性主減速器總創裝配線”、“沖焊型制動器的生產工藝”“一種汽車主減速器組合密封裝置”和外觀方面的諸多設計。
十幾次試驗改進油道加工方法 談到設計驅動橋的初衷,另一名研發工程師紀奕春告訴記者,2009年,有很多汽車生產廠家反映當時的重型卡車、貨車會發生車橋容易壞的問題,青特公司經過市場調研同樣也發現當時市場上的差速器內部故障率很高,“為了降低差速器內部的故障率,提高主機廠的認可度,我們研發人員就想著制造出一種新的差速器,減少重卡司機的麻煩。”
據了解,傳統的車橋結構中,差速器是開放式的,即差速器外部的機油可以通過差速器表面的輸油孔進入差速器,容易造成差速器燒結;而一旦差速器燒結,卡車差速失效,無法轉彎,整個車橋就一點都不能活動,車輛往往不能活動,這就造成了上面所說的卡車司機的困擾,也給一個建筑工程造成了麻煩。“當時我們就想著改變開放式的差速器結構,把它做成封閉式的,有了這個大膽的設想之后接著遇到了很多困難,輸油孔關閉之后就要挖一條輸油道,在哪挖、怎么挖、用什么挖的問題迎面而來。”紀奕春說。記者了解到,為了挖出一條合適的輸油道,設計者進行了大大小小的實驗十幾次,中間還專門訂制了一把工具刀,在經歷了這么多次失敗后,他們終于將油道設計好。
解決好差速器內部輸油問題只是整個設計過程中的困難之一,為了防燒結,設計者還在差速器內部做了“特殊”設計,即在差速器內部高速轉動的材料中加墊了特殊材料制作的襯套,這個襯套同樣大大減少了差速器發生故障的幾率,這個改變被稱為“表面改性技術”。據了解,整個設計從2009年起經歷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成型。
降低故障反響好 記者了解到,該設計在研制過程中充分考慮大批量生產的需求,采取模塊化設計方法,產品的標準化 、通用化程度高,關鍵零部件采用自制,項目完成后產能即可達到年產3萬支。針對汽車廠所需求的載重大、速度高、售后服務快捷周到的車橋,青特集團的該設計恰好滿足了這種需要,該設計在增強差速器潤滑性和降低售后維修的工作量和時間方面都提出了可供借鑒的因素,在國內市場上滿足了絕大部分用戶的使用需求。
從2010年這種車橋被設計出來到2013年2月6日獲得10項國家專利,該車橋一直處于推廣應用階段。由于表面改性技術的應用 ,有效降低了差速器的故障率,提升了車橋的整體實用性和可靠性,提高了它在同類產品中的競爭力。近幾年,裝備該技術的驅動橋產品廣泛應用于一汽解放青島汽車廠、福田戴姆勒等國內知名汽車廠,主機廠認可度很高。
文/記者 趙偉華 圖/由紀玉龍提供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林永麗]